近年来,一股反“鸡汤”的风越刮越猛,大家一提到心灵鸡汤,眩晕感便直冲脑门儿。可遥想当年,心灵鸡汤类书籍可是书店畅销榜上可媲美新华字典的常客。那么这“鸡汤王朝”的兴衰荣辱背后,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心灵鸡汤为什么火
首先在立意上,鸡汤文的立意通常积极向上。主题围绕着勤奋、宽容、正直等优秀品质展开,这样人畜无害的立意往往并不会让人对它的论述产生心理防御,更容易被接受。
其次,如果说文字本身是具备治愈性的,那么鸡汤文这种以鼓励和煽动作为行文手段的文章,会很容易地使读者获得虚假的个人认同。这也就是为什么很多读者读了鸡汤文后会有一种“茅塞顿开”“醍醐灌顶”之感。逻辑上,这种心理认同本身是虚假的,是催眠的,但是这种心理认同感却是真实的。这就是鸡汤文吸引众多拥趸的最大杀器。
而在鸡汤文具备优质外表基础上,由于读者群的知识架构和审美水平的限制,大部分人并不能有效地区分励志正能量的文章与鸡汤文,因为二者之间的界限非常模糊。鸡汤文如今在一些高知阶层眼里的地位和口碑虽然堪称过街老鼠,但这仅仅限于高知阶层,他们的知识架构和逻辑素养决定了他们有能力区分二者,并选择更有营养的一方,可对于更多的人来说二者并无区别,于是鸡汤文大规模地被追捧也自然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
心灵鸡汤为什么被抵制
鸡汤文遭到强力抵制,说到底,不过是戏法儿被识破了。
逻辑上出现以偏概全、偷换概念、条件错误、盲目类比等致命漏洞就是鸡汤文遭到抵制的主要命门。
举个例子:李嘉诚从打工仔做起,兢兢业业勤奋努力最终成为巨富的例子大家都耳熟能详。这是一篇以勤奋为主题的鸡汤文,他将勤奋这个条件,以偏概全地进阶为李嘉诚成功的最主要甚至唯一的因素,忽略了其他的事件生成条件。这个例子只能论证的是“如果李嘉诚不勤奋就不会成功”,而实际上作者企图传达的却是“李嘉诚因为努力而成功”。
再一个,“青年问禅师我的很多事放不下,该怎么办。禅师说我给你倒杯水。水满溢出烫到了手,杯子掉落摔碎。禅师说你如果不放下就会受伤,所以要放下啊”。这个例子,实际上就是偷换概念以及非常抖机灵的盲目类比。自始至终这篇以放下为主题的鸡汤文都没有解释给青年如何放下,而是不断地重复了放下的重要性,最后收笔:要放下。这是偷换概念。从逻辑上,热水烫手的例子能否用来作类比青年的烦心事?这显然是行不通的。等等。
在内涵上,其脱离现实、一厢情愿的世界观,和可操作性极低的方法论,已经说明了鸡汤文的营养问题实在堪忧。
在行文上,作者们试图用篡改、杜撰一个名人或自然界的事列,辅以格言体的“名人警句”粉饰门面的方法,来阐述一个逻辑错乱的哲理故事。这么做的原因是把文章的说服力从原本的逻辑,大范围地向“名人事例”转移,由机智的禅师、沉默的马云、发现秘密的白岩松和语重心长的李嘉诚来撑起其文章说服力的大梁。
应该用什么态度来面对鸡汤
所谓的如何面对鸡汤文,实际上探讨的就是如何正确阅读的问题。阅读这件事和其他事的不同,就是不能防患于未然,是好是坏,终究只有读过了才知道。因此,“独立思考,各取所需”才是大家所需要的。
不必将所谓举世闻名的名著奉若真理,也不必对陈词滥调的鸡汤嗤之以鼻。对待每一篇文章都能“冷眼以待”保持独立思考,不被文章背后的声名所制;无论是名著还是鸡汤都能从中各取所需。这样才能让阅读的意义真正最大化。
我们大可不必对鸡汤文一味口诛笔伐,而是可以尝试如何有效地减小鸡汤文中混乱的逻辑、煽动性的情绪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所以,如何在鸡汤里喝到肉,如何在鸡汤文中挖掘到耐嚼的闪光点,并且学会有效地规避混乱的逻辑和不明所以的煽动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我们最需要思考的。
(新浪博客 7.15 @吕晟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