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7月12日 星期二

    “论文驱动”应转向“问题驱动”

    《 文摘报 》( 2016年07月12日   06 版)

        近日,中科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汪品先教授在第四届“地球系统科学大会”上说,“当前的国际科技界存在的分化是,发展中国家科学家主要提供材料、数据,属于‘原料输出型’;发达国家的科学家才是将原料加工成型,得出科学结论,属于‘深度加工型’。”

        两者的区别不在发表文章多少,而是研究类型不同,其产生的学术和社会价值更不相同。这好比经济,低端制造业也可以带来中等收入,但是伴随而来的污染、低质、低价等恶性循环,凡是不能转型的就会掉入中等陷阱。我国科学发展的路上面临同样的陷阱。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大多数学人还不知道何谓“SCI论文”,而如今中国成为SCI论文的世界第二大国。但是,论文大国和科技强国之间并不是等号关系。“论文数量并不是科学研究的目的,甚至于不是衡量科学发展的主要标志,若要论中国的科学水平,离世界第二位还差得远。”汪品先认为,量变可以引起质变,所以中国科技界须抓住大好时机,促进科学转型。

        假如我们仍以“输出”原料和低加工产品为满足,把深加工、高增值的生产留给别人,若干年后会发现,我国尽管成为更大的数据输出国,论文数量也许更多,而在学术水平上的国际差距却会拉得更大。

        汪品先呼吁:我们的科学研究是时候向学科的核心问题进军了,科研工作者要有转型的意识,要从“论文驱动”转化为“问题驱动”,从“功利驱动”拓展到“求知欲驱动”。

        (《文汇报》7.5 樊丽萍)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