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9日19时30分许,天涯社区副主编金波在下班回家途中,于北京地铁6号线呼家楼站突然晕倒,现场多名群众对其进行了人工呼吸和心肺复苏,地铁工作人员也呼叫了急救车,但34岁的金波最终未能生还。
现场视频在网上发布后,网友“急诊夜鹰”发帖提出质疑:视频时长2分30秒,胸外按压仅仅占据23秒,按压了55次;更多时间花费在人工呼吸上;施救者嘴巴也沾染一些污物;现场虽有多个地铁工作人员,但没有直接参与施救,仅仅是沟通、呼救;事发的呼家楼地铁站没有自动体外除颤器(AED)。
地铁站均未配置“救命法宝”AED
北京市红会李金华介绍,自动体外除颤仪(AED)设备打开后可以贴在病人的胸腹部,用电击激活心脏,做心肺复苏抢救。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爱必递基金”2014年7月曾在北京启动,该基金首批获捐50台自动体外心脏除颤器,用于公共场所安装。
而据一位地铁工作人员介绍,目前北京所有地铁站里都没有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记者采访发现,北京大型公共交通场所,只有首都机场配备了心脏除颤器,但十年多来,使用率非常低,几乎处于闲置状态。
从2006年开始,首都机场在全国机场率先安装自动心脏除颤器,当时在T2航站楼安装了11台。随着T3的建成,心脏除颤器成为首都机场旅客服务的标配。目前,首都机场3个航站楼的重点区域里放置的自动体外除颤器总数已达76个,但这个“救命法宝”没有被大家所认知。
机场相关负责人坦承,心脏除颤器之所以使用率低,主要是因为责任太大,“确实是因为怕担责,才不敢用它来抢救心脏性猝死患者,还是叫救护车更妥当。”
自动除颤器在我国还不普及
据介绍,心脏骤停需要在4分钟内抢救,如果等待医生或救援人员赶来,往往为时已晚。若此时周围的人懂得急救知识,附近又有自动体外除颤器,才可能为生命赢得一线生机。而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公共除颤项目早已普及,很多普通人都参加过基本培训并持有急救证书。
医学教授李玉英表示,自动除颤器已十分智能,但在我国还不普及,除有关部门没有意识到其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急救过程中的权责无法可依,很多配备了除颤器的地方,也有专人会操作,但遇到问题也会尽量回避使用。“救过来还好,救不过来责任就不好说了。”她建议,我国应及早出台社会急救的相关法规,同时尽量把急救知识带入中小学课堂。
现场施救是否有不当之处
网友“急诊夜鹰”在新浪微博上认证身份为“急诊医生,美国心脏协会急救培训导师”。他认为,人工呼吸涉及感染风险的接触、技术实施难度大,与其花费太多时间在人工呼吸上,不如实施单纯胸外按压。
“金波倒地,确实有人第一时间开始了心肺复苏,但是没有坚持以胸外按压为主的心肺复苏。对于突发心脏骤停,按压是最重要的。”急诊夜鹰在网帖中说,按压位置在胸部正中、乳头连线中点,每分钟100-120次,深度5-6厘米,让胸廓充分回弹。而视频中外国女子按压频率很好,但深度不够。
他认为,识别心脏骤停后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是应该的。同时,突发心脏骤停,最有效的急救方式是除颤,每延迟除颤1分钟,成功率下降7%至10%。他指出,在北京地铁呼家楼站,没有可以供公众使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
北大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胡大一也认同“急诊夜鹰”的看法,他表示公众参与公共场所的心肺复苏应充分强调有效心脏按压。“频率要够快,不少于每分钟100次。强度要够,按压4到6厘米,不宜因人工呼吸耽误时间。”
地铁员工是否有急救培训
北京120急救中心副主任刘红梅介绍,急救中心专门设置了北京急救培训中心,除了针对医护人员的技能提升、对新入职医生进行基础培训,以及对老百姓进行日常的急救知识普及外,培训中心还对企业开展急救培训,这里面就包括对地铁公司的培训。
“地铁公司每年都定期到我们培训中心,让我们给他们做急救知识的培训。”刘红梅说,在地铁4号线开通前后,相关人员参加了全员的急救知识培训,当时她也参与了授课。
北京地铁一工作人员也称,地铁公司会不定期对员工进行急救培训,与红十字协会共同组织学习考核,每个站每个班次都有持急救培训合格证的工作人员。不过,接受过培训,只是初步掌握了急救知识和技能,并不等于专业的急救人员。
公共场所急救能力如何
地铁:如发现有异常情况的乘客,站内综控室等部位配有急救箱,内含有外敷的各种急救物资,对于外伤等情况的乘客可进行初期救治。若乘客意识不清醒,车站工作人员及驻站民警会第一时间拨打120或999电话并与乘客的亲属取得联系,在拨打电话时会向医护人员说明乘客的初期症状,随时做好接续救治工作。
公交:对于突然发生的心脑血管疾病或其他危重病情,司乘人员首先在保证全车人安全的前提下,就近停车。及时呼叫调度中心派车接应,同时与999急救中心联系。
公园:针对突发疾病等情况,公园大多有急救预案,如快速地调动资源尽快使得专业医务人员赶至现场处理。但多家公园表示,涉及急救等专业行为一般由专业医生完成。
李金华介绍,北京今年将建成50个服务站。服务站将可提供紧急情况的心肺复苏、运动伤害的止血包扎等紧急救援服务。未来,这些急救站都将配备血压仪和自动体外除颤仪设备。今年新建的这50个急救站也包括地铁线路人流密集的大换乘站、枢纽站。
(《新京报》7.1 吴为 程媛媛 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