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于学忠近日表示,急诊科“外热内冷”,表明“急诊系统已经负荷过重,有功能衰竭之忧”。
于学忠说,由于大医院的急诊科屡屡“无床”,救护车转向其他医疗机构的情况已是司空见惯。大医院门诊一号难求,但急诊原则上不限号,所以一部分患者转而扎堆急诊看病。有限的急诊资源正在被大量滥用。
欧美国家通常规定,急诊滞留超过24小时就要转送专科病房,但在国内,急诊滞留的问题非常突出。于学忠表示“我们急诊医生没有权力强行把患者转到专科病房,只能向专科医生推荐。”北京宣武医院急诊科主任孙长怡的表述更为直白:“专科医生来急诊收患者,更青睐那些‘含金量’高的患者,一些年龄大的、合并症多的、支付能力差的患者往往就被‘剩’在了急诊。”
协和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朱华栋告诉记者:“当前管理部门对病房使用率、住院时间等都设有较为细致的指标。在考核压力下,专科医生自然倾向于有利于考核结果的患者。”举例来说,由于北京市规定住院时间不能超过11天,那么预计11天出不了院的患者,专科病房就不乐意收。
在孙长怡看来,医院没有任何一个科室的劳动强度可以跟急诊相提并论。其他科室放假,急诊室的门总是敞开的。与此同时,急诊科医生的收入待遇却常常“拿不出手”。此外,由于“三无”患者(没身份、没家属、没钱)屡屡“光临”急诊科,经常会产生坏账,有的医生因为要不回来钱,就会被扣工资。种种因素之下,急诊科招不来人、留不住人的情况非常普遍。
而从未来医改的方向着眼,急诊科“乱”与“挤”的状况很可能加剧。于学忠表示,当前医改力推分级诊疗体系,大量患者需要在基层医院进行门诊首诊。这显然容易造成三甲医院门诊量的下降和急诊量的上升,未来的急诊科可能更为拥挤。
(《瞭望》2016年第23期 张冉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