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巴布韦金融系统近日再度收紧美元供应,在首都哈拉雷,连日来已有不少人开始囤积粮油等生活物资,部分商品已经脱销。
津巴布韦曾经历过严重的通货膨胀,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持续了整整十年。到2008年,津经济濒于崩溃,通胀率成天文数字,本国货币津元面值以“万亿”计数。老百姓必须提着麻袋装钱上超市、餐馆,市面上各类物资紧缺,直到2009年政府宣布弃用津元开始正式流通美元等外国货币后,金融系统才稳定下来。
津一大型连锁超市经理表示,食用油、大米和香皂的价格目前已上涨7%至10%,部分奶油产品价格上涨10%至15%。
分析人士认为,日常物资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是,供货商手头美元流动性紧张,可利用资金的成本升高,供应商和零售商把这部分价差体现到商品价格上。津央行行长曼古迪亚指出,近年来津贸易赤字不断增加,外商直接投资和外国援助资金流入有限,加之资金外逃等,这些因素是金融系统美元流动性不足的根本原因。
此次金融系统美元供应紧张始于津央行5月初宣布实施严格的外汇管制措施,限制银行个人账户每日取现不超过1000美元。大批储户因取不出钱而担心资金安全,加之每日取现额度一降再降,导致民众挤兑美元,银行网点门口每天排长队。近日,津银行系统再次降低取款限额,外资银行个人账户每日取款上限100美元,本地银行则为50美元甚至更低。
(《北京晨报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