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6月11日 星期六

    钱钟书的学术人生

    《 文摘报 》( 2016年06月11日   07 版)

      ■李乃清

      钱锺书1910年11月21日生于无锡一书香门第,“锺书”一名,因“抓周”时紧抓一书而得。

      钱锺书幼承家学,博读群书,古文根底非常雄厚。未入清华前,已驰誉全校。1929年进外国语文系时,数学才考了15分,但国文和英文两科特优,校长罗家伦约他面谈后立即定夺:如此奇才,当破格录取。

      大学期间,钱锺书已创下读书第一、发表文章第一、“横扫清华图书馆”等多项“纪录”。

      在清华,钱锺书上课时从不记笔记,只带一本和课堂无关的闲书,一面听讲一面看自己的书,但考试时总是第一。钱爱读书,且记忆力惊人,同学乔冠华称他具备了“照相机式的记忆”。其用功之勤,亦无人能比。他在校时,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阅毕一册,必作札记。

      1930年,钱穆要出版《国学概论》,请钱锺书的父亲钱基博作序,老先生就让20岁的儿子试刀,后来竟一字不改交付了,因为钱锺书的这篇序文确实写得老到畅达。

      1935年,钱锺书考取英国庚子赔款公费留学生,携妻杨绛同船赴英,前往牛津大学进修。钱所报的英国文学专业仅一个名额,其他考生皆因他的报考而放弃。

      留学期间,钱读书勤奋异常,每逢假期,同学大多离校去别处观光,他却泡在牛津的图书馆,将那里18世纪后的经典通读一遍,并将图书馆译名“饱蠹楼”,颇有书虫饱餐后的快意。

      “饱蠹楼”的书不能外借,钱养成了笔记习惯。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他的笔记在木箱、麻袋、枕头里进进出出几番周折,直至字迹模糊纸张破软。抗战时他靠这样的积累完成了《谈艺录》,“文革”中他又凭着大量笔记完成了《管锥编》。

      钱在牛津顺利取得硕士学位,但钱却以为,区区一个文凭,耽误了他宝贵的时间。进入巴黎大学后,他放弃了学位,只求自由读书,期间遍览法、德、意等国文学原著。回国后,28岁的他成了西南联大最年轻的教授。

      但联大这个教授,钱只当了一年,他年纪太轻、学问太好又口无遮拦,引起学识不如他的老先生的不快。

      钱后来跋山涉水去了湖南,在刚刚建立的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担任英文系主任。

      蓝田的生活单调刻板,钱用小镇上买到的毛边纸开始撰写《谈艺录》,同时他已开始构思《围城》。

      钱在蓝田待了两年,1941年夏回沪。上海整个沦陷后,他与妻女挤在复兴中路一个狭小的亭子间,常在午夜听到刺耳的军靴声。就是在这样的境遇中,他完成了《谈艺录》的修改和《围城》的创作。

      1946年之后,《围城》和《谈艺录》相继出版。同年,台湾大学、香港大学、英国牛津大学,先后聘其赴教,他均辞谢。理由很简单:“人的遭遇,终究是和祖国人民结连在一起的”。

      1949年5月上海解放,钱举家北上,定居北京,任教清华外文系;1955年起任中科院社科部学术委员。他将身心投入了学术研究。自1950年代起,先后拿出了《宋诗选注》《旧文四篇》《七缀集》乃至纪念碑式的巨著《管锥编》。

      (《钱钟书家族》中信出版社)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