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6月11日 星期六

    一所医学院的血泪抗战

    《 文摘报 》( 2016年06月11日   02 版)

        □杨震

        怒江边

      1942年5月的缅甸,日本人来得太快。当时,中国远征军驻缅救护队医师姚葆初没能安全地撤退到怒江的另一边。这位国立上海医学院(现并入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40届毕业生倒在了缅甸。怒江边,像姚葆初那样未及撤离的中国军民惨遭日军屠杀。

      时任国立上海医学院院长的朱恒璧非常悲愤。这位药理学泰斗,写下了一幅近乎骂娘的挽联:“报道吾党成仁,恨不昭和授首。”

        枫林桥

      满目的伤兵,满耳的哀鸣。这就是张治道眼前的首都,南京。

      1937年11月9日夜,在沪西枫林桥旁的中山医院,可听到日军的坦克声。日军攻入中山医院这一沪西制高点后,迅速在楼上架起大炮,轰击南市。这,就是占领。

      几个月前,淞沪抗战爆发。上医创始人颜福庆向全校师生下达指令:“凡本校及所属的中山医院、第一实习医院、澄衷医院、高桥卫生事务所的教员、职员、医师、技佐、工役等全体工作人员应极力维持正常工作,除了正常上班时间外,如有紧急工作,各位应立即到岗不得推诿,也不得随意请假。希望全校同仁国难当头同心一德,共济时艰;另,在这非常时期,国民政府教育部给本校的教育经费短绌,所属各医院和高桥卫生事务所收入大减,经济状况极度困难,在能维持每人生活情况下,全校各级人员从八月份起减薪。”

        歌乐山

      史玉泉每天上学,都要经过日本人的岗哨。敌占区的生活,没有尊严。上课几近“打游击”,师生终日跟日伪“捉迷藏”。

      在1939年初,国立上海医学院就开始筹划迁滇。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从上海乘轮船途经香港到越南海防登陆,而后改乘滇越铁路前往云南。从越南平原进入云南崇山峻岭的那一刻,师生精神大振、全体起立,不停含泪高唱抗战歌曲《旗正飘飘》:“旗正飘飘,马正萧萧,枪在肩,刀在腰,热血似狂潮,好男儿报国在今朝……”到1941年,国立上海医学院已由昆明迁至重庆歌乐山。

      滇缅公路被切断后,医学院的纯酒精就断货了。谷镜汧,这位中国病理学的奠基人,只好亲自用废酒精液蒸馏提炼纯酒精,结果把脸烧伤了。医学院实验用的玻璃器皿,竟也是教授们带着学生自己烧制。条件如此简陋,但教学质量一点儿也不差。当年的上医学生们回忆,那是一个把解剖课能讲活的时代。

      内迁之后,很多人的家庭经济来源断绝了,不少学生开始卖血,大家都是这么坚持着。直到1945年,胜利到来。

      @医史微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