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首都博物馆首次开放夜场参观。首博于1981年正式对外开放,目前的新馆建成也已整十年,我们不得不说,这个“首次”来得晚了一些。即便如此,仍应为它欢呼鼓掌。
在我国,已有不少博物馆有过夜间开放。比如,北京自然博物馆早在2005年的暑期就开展过“博物馆之夜”活动。国家博物馆、浙江博物馆武林馆区等也都曾试水夜场。
西方国家在这方面走在了我们的前面。早在20世纪80年代,欧美就有一些博物馆开启了夜场参观模式。目前,欧美的一些博物馆已经把夜场展览变成了常态。比如,卢浮宫博物馆日常开放时间为9点至18点,而每周三、周五晚上则延迟到21点45;大英博物馆每逢周五开放时间延长至晚间8点30;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在每周五和周六开放时间延迟至晚间9点。
时至今日,人们对文化生活多样性的渴望,比以往更加强烈。如果一个城市的夜晚,只有剧院、影院、酒吧、歌厅等消费之地,普通大众的幸福体验将大打折扣。这就对博物馆、图书馆等文化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部分城市居民白天疲于奔波,到了晚上空闲下来,这些文化设施却已与他们一起“下班”了,甚至比市民下班得更加“准时”,怎能不令人望馆兴叹?
据统计,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登记注册的博物馆已达4692家,其中,国有博物馆3582家,总体而言,博物馆利用效率不高。反观图书馆,服务潜力就得到了较好的挖掘。一个原因就是,近年来很多图书馆已把开放时间延长至夜间,比如首都图书馆部分阅览室开放至晚上7点半,国家图书馆有的阅览室则开放至晚上9点。
当然,博物馆和图书馆性质不同,博物馆一旦夜间开放,安保等问题要复杂得多。但任何风险都不应成为固步不前、慵懒不为的理由。与其任由藏品毫无风险地“宅”在馆内“独守空闺”,倒不如让其和观众一起“共度春宵”。
说到底,评价一座博物馆,不仅要看它拥有什么资源,更要看它用这些资源为公众做了什么。博物馆试水夜场参观,理应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方向。
(《光明日报》6.4 胡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