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究者们在德国美因茨的一家电影院里进行了实地采样,他们共检测了16部电影的108个放映场次,其中包括《饥饿游戏2》《霍比特人:史矛革之战》等等。在这些放映厅里,室内空气都会经过通风系统以平稳的速度进行换气,而检测设备就位于通风系统的下风口。研究者们每30秒采样一次。除了二氧化碳浓度之外,他们还检测了超过100种痕量挥发有机物在空气中的含量变化。
研究者们发现,在比较同一部电影不同场次的检测曲线时,多种化合物在空气中的含量变化趋势看起来都相当一致。在一部电影的两个时间点,每个场次的空气都出现了异戊二烯和二氧化碳比较明显的峰值,而且这两个时间点确实也对应着重要的剧情发展。
研究者们又给电影的各部分情节内容分别打上标签,然后分析了各种化学成分数据和这些标签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结果显示,“悬疑”和“喜剧”标签的情节与化学成分变化之间具有最显著的相关性,而其他一些标签,例如“浪漫”,则与化学成分的数据没有什么相关性。空气中甲醇、乙醛和丁二烯的含量都被发现与“受伤场面”相关。
这些相关性为什么会出现,研究者们也给出了他们的猜测。例如,此前有研究发现,人呼气中的异戊二烯含量与肌肉活动有关,在电影结尾处可以检测到一个异戊二烯含量的高峰,这正是观众起身散场的时候。而电影中间的异戊二烯峰值,可能就代表着观众们在看到紧张情节时,也情不自禁地绷紧了肌肉。(《北京日报》6.1芸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