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5月31日 星期二

    北京最后一位修笔老人

    《 文摘报 》( 2016年05月31日   03 版)

        寸土寸金的北京银街上,人们衣着光鲜、珠光宝气。唯独一家小店例外。

     

        小店的主人是86岁的张广义。39年里,这间9平方米铺子的招牌一直都是:广义修笔店。在繁华的喧嚣和时尚的浮光之中,它像一座孤岛。

     

        不为钱

     

        每天下午2点30分,总会有一个穿着老式中山装的老人,缓步走向东四大街102号,反复几次拧开门锁,吱呀一声推开弹簧门,再把“休息中”的牌子翻个面,换成“营业中”,挂在门外。

     

        小店里走进一个年轻人,“有没有好写点的金笔卖?”

     

        老人摇摇头,“都是铱金笔。”

     

        “那就麻烦修一下我以前的笔吧。”小伙子掏出一支金笔,笔尖劈掉了。

     

        老人从桌上拿起个褪了色的放大镜,盯着笔尖看了两三秒,又用手指肚反复摩挲笔尖——这是长久的习惯,像是给病人把脉。张广义握住尖嘴钳,开始正笔尖。正笔尖儿靠的是巧劲。他细细拧了二十多分钟,又取出油石一磨,把手一扬,就像刚打出一件兵器的铁匠。在纸上划了划,流畅如初。老头长出一口气,“好了”。 

     

        张广义收了20块钱。几十年了,修笔的价格没有太大的变化,他的原则是:能少收就少收,能不收就不收。

     

        那个下午,店里只来了这么一位客人。

     

        旧时光

     

        1977年,东四大街上,广义修笔店第一次挂牌。那时文革刚刚结束,又迎来恢复高考的好消息,是钢笔最好的年代。

     

        张广义的十个手指常常是蓝色或黑色的。每天摸钢笔,他对钢笔的结构、款式了若指掌,闭眼一摸就知道是什么牌子、装墨水的囊是什么型号的。久而久之出了名,这家小店一天最多要接待50多位客人。

     

        上中学时,张广义曾攒钱买回来一支派克笔,宝贝似的睡觉都握着。直到现在,这只1939年产的派克笔,仍被他珍藏着。这支笔记录了他的青年时代,牛皮纸信封、墨绿色的邮筒、以信传情的年代,他喜欢写信,见字如面,笔尖下写出的每个字都带着感情,“跟现在不一样。”

     

        一切都成了旧时光,短短几十年,钢笔就像是生锈的冷兵器,先是被圆珠笔和中性笔排挤,后来又被鼠标和键盘湮没了所有的痕迹。“你看现在的字,除了个人签名,都是一个样儿的。”老人感慨。

     

        恐惧感

     

        张广义的手指修长,皱纹从手指蔓延到了手臂上,细微的颤抖,是他无法控制的。

     

        86岁的年纪,手艺的退化和流失不可避免,这位修了一辈子钢笔的老人,也开始会对客人说:“修不了。”

     

        这是一个修好了超过50万支钢笔的老人的恐惧。如今他小心翼翼,对于没有万全把握能修好的笔,他都会告诉对方修不了。他害怕把别人的笔修坏了,“干了一辈子的招牌,不能砸在自己手里。”老人有些落寞,“我手抖,眼神也不好了。”

     

        老人的拒绝,在一些慕名来修笔的年轻人眼里,成了“傲慢”和“没水平”。有人在钢笔贴吧里抱怨,专程去找张广义修钢笔,拿着一支坏了十年的钢笔找老人,老人说修不了,让他白跑一趟。可他自己却忘了,如果不是“广义修笔店”还在,他可能都想不起自己有这么一支坏了十年的钢笔。

     

        “笔魂”

     

        张广义心里清楚,现在,就算他在店里坐上一个下午,也不见得会来一个客人。

     

        谋生的手艺成了嗜好,经过多年,早已成为习惯,改不了了。

     

        这不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没有传承人,也没人接班。张广义也想过把手艺传承下去,但现在做这个连糊口都办不到,谁还会干?

     

        什么时候会退休呢?张广义平淡地说:“等我死了,店也就关了。”

     

        下午四点,又到了广义修笔店关门的时间——随着老人年龄的增加,修笔店的营业时间从全天到半天,到2小时,再到如今的一个半小时。

     

        老人缓缓起身,掸了掸衣服,转身出门,又挂上“休息中”的牌子。

     

        从门缝看空空的小店,昏暗的墙壁上有一幅字,那是一位修笔客人写的:笔魂。

     

        (新浪博客 5.25 每日人物)

     

        网友说

     

        恒泰利达小红手:想到小的时候我爸用钢笔写字,旁边放着墨水,经常帮他吸墨水,然后自己弄得满手。大了再想想,觉得他写的字真好看,但是他已经很久没用过钢笔了。

     

        zrain_szb:和老一代人相比,年轻一代的中国人太过浮躁,三心二意。没有信念,不执著。一个时代的性格是由一个时代的文化所决定的,我们当年的文化什么时候才能恢复?

     

        绘茹:很怀念那个时代,物质贫乏,但每件物品都是那样的被珍惜,人的心似乎也更隽永平静。现在的东西,报废得太快了,以前一只表能用几十年,一只笔能用一辈子,鞋也是修修补补。现在都不修了,直接换了……修东西的手艺人也慢慢消失了。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