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人民日报记者分赴浙江、河南,对53家制造业企业的成本状况展开了深入调查。结果令人大吃一惊,多家企业表示,与人工成本和原材料成本相比,最难降又最应该降的成本,是“制度性交易成本”。制度性交易成本也叫体制性成本,主要是指企业因遵循政府制定的各种制度、规章、政策而需要付出的成本。
新一届政府成立以来,国务院部门取消或下放行政审批事项约600项。调查中,八成以上的企业反映,多次简政放权后,制度性交易成本有所下降。然而,也有一些简政放权举措在落实中被困在“最后一公里”。
审批权从国家层面下放到省、市、区,但审批事项往往没有减少,企业经常会面对基层办事人员少且没有能力办理的状况。“有的审批权从省里下放到县里开发区后,工作人员干脆对企业说,‘我们还没弄明白呢,你们先等着吧’。可是市场瞬息万变,企业哪儿等得起啊。”一家企业的总经理如此感慨。
调查中,多家企业反映,近年来国家出台多项措施降低企业税负。但在一些地方,税收并非按企业实际经营状况收缴,而是由税务部门定指标,分配到各个企业。河南一家服装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企业要缴多少税,一些地方税务部门年初就定好了,说是年末多退少补,但从没退过钱。
“只要开门营业,至少有15个评估评价要做。”河南安耐克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裴国营说。过去,评估评价往往由政府部门或事业单位直接操刀,这两年随着简政放权步伐加快,多数交给了第三方机构。“现在看来,成本上差别不大。反正都是前置性许可,不做不行。”
“几乎每个月都要做各种评估。”郑州通达光缆总经理助理谢育龙以环境评价为例,企业每新上一台设备,就要新做一次环评,生产线改造也要重新做环评,“甚至一台设备从一个车间搬到紧挨着的另一个车间,也要重新做一次环评。做一次就得几万元。”
调研中记者了解到,工业企业的仪器设备需要不定期年检。不少中小企业反映,不得不与“红顶机构”如质检研究院等类似的机构签订年度服务合同。
“一项标价20万元的检测,如果企业同意每年购买打包服务,可能这项检测只要10万元;该抽检20种样品,抽一种就行了。如果‘不合作’,任何一级质检部门都可以随时随地去企业检查,来一次企业就得花10万元左右。”河南一家企业负责人反映,有时质检机构到企业检查,连检测设备都没带,但只要说是检查,就得交费。
“不少法规里罚单额度从2万元至50万元,执法尺度与关系亲疏程度相关,这也不利于公平竞争和企业减负。”河南一家企业负责人说。
(《中国经济周刊》2016年第19期 白天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