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5月19日 星期四

    恨铁不成钢

    《 文摘报 》( 2016年05月19日   05 版)

        ■刘荒田

     

        我和王先生,交情超过20年。他年过七十,早已退休。他平生无他嗜好,独爱书,家中藏书数万册;客厅里中英文书籍堆至天花板,卧室里,床的大半也让给了高耸的书山。最近他回国探亲,被国内的三个多年没见面的亲妹妹“修理”得灰头土脸,回到旧金山后向我诉苦。

     

        三个妹妹都已退休,见面之后,妹妹们对久别重逢的哥哥招待周到热情,但夜深之时,兄妹四人灯下深谈,爆发了可怕的冲突——焦点是王先生的“失败人生”。

     

        妹妹们一致指责哥哥这么多年“没有争气过”,表现在:没买房子,没有可观的财产。知道哥哥回国以后,通过文友,自费出版过一本著作,妹妹们更加义愤填膺,批评哥哥“专干亏本事”。妹妹们举出一桩桩事实,诸如:赴美初期放弃报考当地公务员的机会,多年在中文报馆当低薪编辑,一次买书花美金数百元;妹妹们又回顾父亲生前对独子的期望,越说越激动,声泪俱下。王先生低头坐着,冷汗直流。

     

        我们都晓得,这三位年过六旬的女性的出发点很是光明正大:恨铁不成钢。“要不是为你好,我才不费这么多唇舌。”然而,我们可见过,由“恨”锤炼过的“铁”果然“成钢”?尤其是让古稀之年的“铁”,脱胎换骨为她们所规定的“钢”?

     

        不能不正视一个事实:王先生已没有能力和条件,改变生命状态。他自食其力,从来没有向经济基础比他好的妹妹要过一块钱。他长期居于海外,当“书蠹”是他自愿选择的生活方式。妹妹们凭什么单冲着哥哥的“穷”而喋喋不休呢?她们凭着充满偏见的“直觉”,对一个独立的生命指手画脚,却忘记人生一个重要原则:“天下之事,不能改变的,接受之。”如果她们具备起码的人生智慧,就会尊重爱书的哥哥,而不是叫远方来的稀客饱受责难。

     

        检讨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特别是亲人关系方面的败笔,大部分都是“恨铁不成钢”造的孽。持此“恨”者坚信自己师出有名,“恨”来自无可非议的爱。他们毫无例外地坚持一己之见,排除任何异议,被批评者必须接受他们所画的从“铁”变“钢”的路线图。他们所认定的“钢”往往比较现实,以物质享受的水平来划分是“钢”还是“铁”;并且将此价值观当成真理,强加于人。结果是可以预期的:被批评的“铁”丢尽自尊,无所适从,双方两败俱伤。

     

        (《今晚报》5.12)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