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现代广义相对论诞生以来,黑洞便被科学家深深痴迷,人类一直试图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黑洞的形成
黑洞的产生过程类似于中子星的产生过程:恒星的核心在自身重量的作用下迅速地收缩,发生强力爆炸。当核心中所有的物质都变成中子时,收缩过程停止,变成一个密实的星球。但在黑洞情况下,由于恒星核心的质量大到使收缩过程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中子本身被碾为粉末,剩下来的是一个密度高到难以想象的物质。由于高密度而产生的引力,使得任何靠近黑洞边界的物体都会被它吸进去,就连光都无法逃离。
也可以简单理解:恒星内部的氢原子核时刻相互碰撞,发生聚变。由于恒星质量很大,聚变产生的能量与恒星万有引力抗衡,以维持恒星结构的稳定。当恒星衰老时,它的热核反应已经耗尽了中心的燃料。它再也没有足够的力量承担外壳巨大的重量,不能与恒星的万有引力抗衡,所以在外壳的重压之下,核心开始坍缩,物质向着中心点进军,直到最后形成体积接近无限小、密度几乎无限大的星体,最终形成黑洞。
天体物理学家认为,黑洞中充满了大量的物质,并且物质会被推挤到一个密度无限大,体积无限小的点上,这个点便叫做“奇点”。奇点周围有一块黑暗区域,也就是黑洞的尺寸,是由奇点的引力大小来衡量的。
黑洞不仅能够吸收黑洞外的物质,同样也能以热辐射的方式向外“吐出”物质。而这种量子力学现象,就被称为霍金辐射。在足够长的时间内,黑洞将辐射消耗完自身的全部质量,并随之消失。
掉进黑洞会怎样
如果人掉入黑洞,会被立即撕成碎片,还是毫发无损?没人知道答案。
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得主江波认为,也许人掉入黑洞并不一定意味着死亡,其命运或许会很神奇、怪异,因为在一个场景里这个人已化为灰烬,而在另一个场景里,他还好好地活着。
这种情况是理论物理学无法解释的悖论。江波假设了一个例子,你有一个名字叫小萍的同伴。当你掉入黑洞时,她正处于安全的范围,而且目睹你掉入黑洞的一幕。
当你向黑洞掉落时,因为引力的梯度变化太大,小萍会看到你首先被潮汐力拉长成一根意大利面,然后变成一团虚无。此外,距离黑洞边界点越近,你前进的速度看起来就会变得越来越慢,在小萍眼中,你就像凝固住了一样,静止在那里,身体沿着边界不断拉伸,并被炽热的火焰所吞噬。
然而,换成你自身的角度来回顾整个过程,上述神奇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当你向黑洞不断加速前进时,你没有感受到拉伸、速度的变化和可怕的烈火炙烤。因为你正处于自由落体运动过程中,没有感受到任何重力。
从小萍的角度来看,因为量子物理学的核心宗旨是信息永远不能丢失。任何一点点能够描述你存在的信息会留在黑洞边界之外,否则物理学定律将会失效。而从置身黑洞之中的你来说,没有遇到炽热粒子流或任何非正常事物也是事实。否则,就违背了爱因斯坦论证的广义相对论。
物理学家将这种矛盾的结论称为“黑洞信息悖论”,即人掉入黑洞必须同时具备两种状态,即黑洞外的一堆灰烬和黑洞内的活生生的人。
不过,美国物理学家李奥纳特·苏士侃于1990年找到了解决这一悖论的方法。他认为,这一悖论并不存在,因为小萍只看到了那个化为灰烬的你,你也只看到了存活的自己,你和小萍永远无法将这两个“你”进行对比,没有第三者同时看到黑洞内外的你。因此,没有任何物理学定律会被打破。此时,黑洞告诉我们一个重要的秘密,那就是没有所谓的“真实”。“真实”取决于你在问谁,既有小萍认为的“真实”,也有你认为的“真实”。
黑洞能通往另一个世界吗
黑洞能够扭曲空间,从而使原本相距很远的两点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比如你在纸上画一条线,线就会跟着纸张的形状走,当你弯折这张纸时,线的长度是保持不变的。但如果你把这张纸戳通,线的两端之间的距离就会缩小很多。
在科幻小说中,黑洞往往被描写成通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它可以将人带往一个全新的宇宙。1994年,史蒂芬·巴克斯特所著科幻小说《环》中有过这样描写,因为空间中的任何物体都有旋转的倾向,如果奇点的旋转速度够快的话,它就不是一个点,而会形成一个环状,环状奇点就成为通往其他宇宙的大门。因此,黑洞可能就是虫洞,是一个连接不同时空的大门。
芝加哥洛约拉大学的物理学副教授罗伯特·麦克尼斯说,环状奇点是通往新世界的大门这一概念要想下定论还为时过早。当人们试图解决黑洞——虫洞中的数学运算时,就总会遇到难以使这道“大门”保持稳定的问题。“和现实中的建筑相比,它们实在太不稳定了”。另外,如果黑洞可以通往其他宇宙,我们应当能观察到从黑洞中凭空出现的物体,但目前还没有人观察到这一现象。黑洞是否能带我们通往另一个世界,暂时只能当作假设来看待。
(《科技日报》5.6 何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