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5月10日 星期二

    城乡二元结构该打破还是维持

    ——与贺雪峰教授商榷

    《 文摘报 》( 2016年05月10日   06 版)

        4月7日,《学习时报》社会治理版刊登了贺雪峰教授的《珍视中国社会结构弹性》一文。

        贺教授的弹性理论,是从城乡基础养老金的比对切入的。在贺教授看来,农村中凡年满60岁以上的老年人每月能领取到基础养老金,比儿子给的养老费还多。有自然是好,即使没有也无所谓,因为农民手上有土地,完全可以不需要子女赡养而做到自给自足,就算是到了不能种地的年龄,还可以种菜、养猪、养鸡,从事力所能及的副业。

        但城市老人却不行,如果他们拿和农村老人一样的基础养老金,会因为没有可以劳动的土地作为后援支持而无法生存。可以看出,贺教授之所以认为中国社会结构富有弹性,是因为农民手中有土地,干得动可以种田,干不动可以搞一些副业。正是缘于此,在养老保障问题上,贺教授主张要城乡有别,差异对待。

        如果真如贺教授所言,那么我很想知道,为什么城市老年人可以拿着高出农村老人不少的养老保障金颐养天年,而农村老年人却还要下地上田?难道就因为他们手上有土地吗?果真如此的话,土地对农民而言真的不是什么生活保障,而实打实地成了累赘。由此不难看出,贺教授所谓的土地弹性不过是站在城里人的角度上得出的罢了。

        为支持其观点,贺教授接着指出,当前的城乡二元结构并不限制农民进城,农民能否进城和在城市安居主要不再是制度问题,而是他们能否在市场经济中寻找机会的问题。

        但问题的实质恰恰是,机会对于城乡居民而言并非是公平公正的概率事件,其根源仍要追溯到制度建构上去。乡下人在城市化过程中的劣势地位,不但是传统城乡二元结构固化的结果,也是当下城乡二元结构体制仍无太大改进的现实表现。所以要想真正实现机会均等,城乡一体仍是重中之重。

        (《学习时报》4.28 王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