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5月05日 星期四

    “剩女”大战

    《 文摘报 》( 2016年05月05日   08 版)
    海南万人相亲活动

        出现在北京地铁的首个反逼婚广告,希望能用“一平方米的面积”影响中国。

     

        26岁来了。吴文的焦虑跟着奔袭而来,“你突然发现,你再也不能称自己20出头了。”从那一天起,结婚是她最重要的主题。

     

        逼婚的魔咒砸在米果头上时,她也是26岁。母亲火急火燎地盘查身边每一个适龄男性,仿佛女儿是一件急于出手的、眼看要积压的商品。

     

        两个女孩同时提到26岁的重大意义。此前的吴文和米果一直符合“好孩子”的定义——聪明、乖巧、成绩优异。26岁是一条分割线。

     

        教育部在2007年把“剩女”列入汉语新词,广义指27岁以上的单身女性。最近的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为25岁。26岁夹在两者之间,进一步是符合传统规训的大好青年,退一步是众人眼里的社会异类。

     

        民政部门的数据勾勒出的现实里,接近两亿单身人士分散在人群中,一位去过相亲角的外国人一脸迷茫:“中国的失踪人口多到要集中发寻人启事吗?”

     

        “单身也可以很幸福”

     

        在中国广告史上,无人能忽视这张1米宽、1.2米高的首个反逼婚广告。

     

        在北京最繁忙的交通枢纽、日客流量10万、广告价格最高的东直门地铁站,春节前夕,出现了这样一幅海报:海报上的圆脸娃娃笑眯眯地抱着硕大的爱心,爱心里是一封写给父母的信。“亲爱的爸爸妈妈别担心,人生有很多种,单身也可以很幸福。” 

     

        反逼婚联盟决定在这个寸土寸金的地铁站登广告之前,拿着计算器和手表记录人流量,算出最优性价比,他们希望拿众筹3.8万元买的“一平方米面积”影响中国。

     

        这一群因为相似遭遇而集结起来的天南海北的网友,由最初的几位“元老”扩展到101位成员。

     

        米果是核心成员之一,也是海报的设计者,今年31岁。

     

        春节到来之前,她感受到互联网上对抗逼婚的策略层出不穷。在网上搜索如何应对逼婚,首页会出现步骤详细的百度经验,有人总结出推卸责任法、阳奉阴违法、抱头痛哭法、压力过大头晕法、假装失恋法和给妈塞钱法;还有人教大家反问父母,今年股票涨了吗? 

     

        逼婚之痛,米果深有体会。

     

        26岁时,米果的妈妈像感知力敏锐的刑警,排查她周围的一切男性朋友。每一个来家里做客的异性都会被查户口;她办画展时,母亲在一旁注意着来捧场的“哥们”;旁敲侧击地询问米果最亲密的朋友,“她有没有交男朋友?”

     

        她一个接一个地为女儿物色身边的男性,到后来干脆不管对方长什么样,只要门当户对就往米果眼前推,告诉她“你随便看一个得了”。

     

        米果暴怒,拍桌而起。

     

        可是父母始终认为年龄是女儿头顶的紧箍,他们期盼米果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小时候循规蹈矩不要早恋以免未来贬值,大学毕业后赶快嫁人不要节外生枝,结完婚抓紧把孩子生了,然后就可以“完成一个女人的使命了”。

     

        女性的生育年龄是父母最后一道防线。妈妈不止一次跟米果说,“你都28了,再不生就生不出来了。”

     

        这一次,米果要把想对妈妈说的一番话,变成对天下妈妈说的话。于是有了这个一封信的反逼婚海报。

     

        素面朝天的米果说,因为做了这份海报,这是31年里,她过得最有意义的春节。

     

        “剩女这个词本身就很糟糕”

     

        反逼婚联盟的广告起源于过年时的一句抱怨,“唉回家又要被逼婚了”。

     

        “传统的家族观念、社会观念,依然在给女性编织牢笼。”吴文说,26岁那年,周围的人好像约好了似的,一起向吴文发起进攻,就连小孩子都会突然窜到她面前,大眼睛忽闪忽闪地问:“姐,你怎么还没有男朋友呀?”

     

        更让吴文生气的是,社会不仅对金钱单一崇拜,还对“剩女”污名化。

     

        一幅流传甚广的“剩女”漫画中,一位女性望着生日蛋糕,上面插着“27”的蜡烛正在融化。那位女性戴着宽边眼镜显示受过良好的教育;她面部扭曲地站在后面,身上结着蜘蛛网,四周是凌乱飞舞的钢笔和笔记本;窗外的屋顶上积着厚厚的白雪,烟囱里冒出的烟雾形成一个“囧”字,形似苦瓜脸。

     

        这位女性活像查尔斯·狄更斯的小说《远大前程》里那位著名的老处女哈维辛小姐的年轻版,头顶上方的文字是:“我甚至觉得自己还没长大,可一不小心就成了‘剩女’。”

     

        “‘剩女’本身是歧视性用语,社会仍然没有意识到这个用语的歧视性我觉得很糟糕。”媒体人萝贝贝说,她最近推送了一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题目叫《我为什么不爱看国产时装剧?因为再优秀的女主角都要被逼婚》。

     

        “我希望社会拿掉有色眼镜。”她以娱乐圈为例,“单身女星如林心如、林志玲、舒淇等,会被媒体反复讨论是否结婚;身为黄金单身汉的男星就不会被关注这件事。”

     

        47岁的王菲谈个恋爱就被批评,50岁的张曼玉说:“亚洲女人特别介意老这件事,但在法国就不会。”

     

        “在匈牙利,只有12%的人选择结婚,所以结婚人群反倒是与众不同的。在北欧,单身都占人口的一半了,所以结婚的那一半是‘剩女’呢,还是未婚的一半是剩女呢?‘剩女’这个词本身就很糟糕。”李银河说。在北欧,婚姻状态甚至有同居一栏。同居并不受法律保护,可婚生子与非婚生子的权利一样。

     

        不存在“剩女”的英国,也曾经历过将终生未嫁的女性物化为“货架上卖不掉的商品”的时代,但如今,英国为了帮助逼婚受害者,外交部和内政部于2005年联合成立了“逼婚处”,受保护对象主要是2000万左右的亚裔移民。英国内政部部长杰里米·布朗曾经公开表示:“强迫婚姻是一种毁灭形式的虐待,是我们当今社会绝对不可能接受的。”

     

        催婚之后,又催生

     

        米果最终还是先“交了卷”,她在28岁那一年结婚了,与恋爱多年的地下男友。

     

        母亲最初是反对的,两家的差距太大,“一个在最北边,一个在最南边”。老公的老家在东北的小城镇,而米果生在厦门,又举家移民澳洲。结婚两年后,两家家长才第一次见面。直到现在,他们婚后没有一个春节在一起度过。

     

        “灾难。”回忆起两家父母第一次见面的情景,米果脱口而出这两个字。

     

        “我妈一开始想找门当户对的,后来眼看我要30岁了,就快生不出来了,与其生不出来,不如那啥了。”米果的妈妈找到地下男朋友摊牌,说,“你俩结婚吧。”

     

        “好像上天给了一个大礼物。”尽管米果向来认为婚姻沉重,但如果是和当时的恋人一起“跳进火坑”,她愿意去尝试。

     

        催婚终于告一段落,但接踵而来的是“催生”。

     

        米果目前并不想要孩子,理由是如果新生命是女孩,那她可能不会被这个社会温柔对待。她像机关枪一样,“嗒嗒嗒”问了一堆为什么,她很怕有一天孩子也会用同样的语气责问她:“为什么我没有大长腿,为什么我的腿不够细,为什么我穿不进那件小号的裙子,我的屁股是不是太大了,我的胸是不是不够大?”

     

        “这不是孩子的错。”米果说,如果我们这代人不去推翻一些事情,这个社会就没有进步和改变。

     

        但这些想法依然不被理解。米果记得春节回父母家时,正穿着睡衣在自家花园散步。邻居推门而入,见到她的第一句话是“哎呀回来啦。”紧接着第二句是“唉,你肚子呢?怎么是平的?”米果气愤而又无奈。

     

        (《中国青年报》4.27 杨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