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词大会》播出仅两期就登上微博热门话题榜,让国学热又火了一把。
节目制作方说,为了加强普及性,入选的所有诗词题目,几乎全部出自中小学课本。但不少观众却是边看边大呼,“哎,这个我小时候也背过,怎么就没想起来呢?”
有人说,这是教育方法的问题,应试教育让孩子们背诵古诗词,并不是出于兴趣,更多是强制的,对诗词的理解也是按照标准答案里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来硬背。
也有人说,现在咱们太强调英语的学习,你听说过那么多大学生为过不了英语四六级而忧心焦虑,但没听说过谁因为背不下来《古诗十九首》而郁闷吧?你听说过社会上有那么多价格不菲的英语培训班,还有不管你做的工作会不会用到英语都得考职称英语,但没听说过能不能涨工资要看会不会背《唐诗三百首》吧?
其实,要说现在许多年轻人对古诗词不“感冒”的根本原因,还是人们思维结构的改变造成的。
在古时候,虽然民间也用白话文,但受教育者是沉积在文言文的语言教学环境中的,对文言文的语感熟悉,因此也能明白古诗词的逻辑。而“五四运动”之后,白话文教育成为主流,文言文比重降低,语言思维结构也随之改变,如今的人们很难再看懂和接受文言文和古诗词的语言陈述方式,因此,认为背诵古诗词是一件痛苦的事也就不难理解了。
其次,现代人的生活环境和节奏与古人相比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间和空间的概念已经和古代大不相同,人们认为美的意象,对美的理解自然也不同于古代。唐代的边塞诗很有名,因为那时有大量文人跟军队一起到塞外开疆拓土,一走好几个月甚至几年,对山川、河流、荒漠的感受要比现在深刻得多。试问现在的你,坐飞机三四个小时就能从祖国的最东边到达最西边,放眼望去,到处都是高楼大厦,就算是荒野里也会时不时冒出个电线杆子、信号塔之类的,你还能写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样的句子吗?你还能感受到边塞诗里的苍茫与辽阔吗?你还能体会“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心情吗?
最后,把年轻人不爱背古诗词都赖给英语学习也不对。在全球化的今天,国人对英语学习的重视无可厚非。
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说我们不用再拾起那些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令人欣喜的是,通过这些电视节目,我们看到,现在有那么多喜欢古诗词的人,他们将古诗词的精髓浸入到自己的思想和血液中,他们的力量对中国传统文化的重拾普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之声 4.20 柴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