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16日 星期六

    二人转是个筐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16日   07 版)

        ■吕慧敏

     

        东北分明的四季和寒冷的冬天,造就了东北人爱憎分明、风风火火的性格。二人转最能体现这一特色。

     

        二人转来源于东北大秧歌。秧歌在全国各地都有流传,但是其表演形态不太一样。东北的秧歌突出一个“大”字。它的动作夸张,大扭大摆,大舞大浪。这与东北寒冷的天气有直接关系。二人转在借鉴了秧歌舞蹈时,也继承了其“大”的特色,这也正符合了风风火火的东北人的欣赏品位。

     

        东北二人转是老百姓“开心的钥匙”。这里的“开心”不仅是形容词,还是一个动宾短语,即打开心门之意。它贴近老百姓的生活,和老百姓“不隔语、不隔音、不隔心”。二人转不仅语言内容简单,形式也简单之至,演员方面是“千军万马,就是咱俩”;化妆方面,并不人物扮,而采用彩扮的方式,条件简陋时,用对联上的红色即可化妆;服装方面,向老百姓借个花布衫就能演;道具方面,拿个绸子就能耍;没有乐队,艺人自己打板就能唱。如此简单就能演出一台戏,实在不能不让人佩服。这些都是和东北人“不事文饰”“不务纷华”相一致的。艺人说:咱们唱的是戏,能唱就行。

     

        东北是一个移民社会,山东、河北、河南等地的移民在东北人口中占有很大比重。这些移民对东北二人转内容、形式的影响直接而深刻。传统二人转剧目中很少以东北本土的人物和故事为原型,更多的是在关内已流传多年,发展较为成熟的剧目。如《西厢》《蓝桥》,以及四大传说段子、水浒段子、三国段子、列国段子等,这些都是由东北移民带来的。

     

        二人转艺谚云:“二人转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二人转的发生受多种艺术形式的影响,在其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样式后,在保持一男一女的基本表演表演形态前提下,并不排斥其他艺术形式。正如东北人在饮食文化上喜欢把各种菜放在一起炖的大杂烩和乱炖一样,在艺术文化上,他们也喜欢可以把各种艺术形式“炖”在一起的二人转。他们需要艺术有一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胸怀,以此包容他们喜欢的各种艺术样式,这正是基于东北地区的移民社会性质。

     

        (《生生不息的车轱辘菜:二人转在乡土社会的传承》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