践行工匠精神要起而行之
从形形色色的“德国制造”到日本的马桶盖,从传代收藏的瑞士表到荷兰的“王室供应商”,这些国外名品纷纷在“朋友圈”刷屏。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践行“工匠精神”,首先要将其融入工作实践中。
“工匠精神”意味着精益求精、精雕细琢,意味着专业与敬业,更意味着对规则、规矩的尊重与恪守,对高品质产品的责任感与自豪感。
从中世纪行会开始,德国便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职业技术培训体系。1969年,德国出台《职业教育法》,推动实行企业和学校同时进行的“双元制”职业教育模式。在德国,大约有350种官方承认的职业执业资格证书。德国年轻人中,差不多每3人中就有2人通过“双元制”教育拿到证书实现就业。
创新是“工匠精神”的延伸。坚持技术创新、持续不断开发独一无二的新产品,这是诸多德国中小企业能成为世界级行业翘楚的奥秘。
锻造“工匠精神”是一项系统工程,尤当戒除“短平快”式的心浮气躁。我们要从自己做起,从当下做起,从拧紧一颗螺丝钉做起,让“工匠精神”成为理所当然,并融入我们的血脉之中。
(《新华每日电讯》4.13 吴黎明)
文化场所更不应有错别字
近日,有媒体报道,北京国子监大街一院落门上牌匾题写的“聖人鄰裡”四个字中,“鄰里”的“里”被错写为了“裡面”的“裡”。古汉语专家证实,繁体字中“里”指城市中的街坊、巷弄,而“裡”则是“裏”的异体字。对此,安定门街道负责人表示,该牌匾于2007年设立,主要是为了鼓励院内居民和谐相处,并未考究其书写方式是否正确。
孔子说“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文化设施上的错别字,就是“名不正”,消解了文化的厚重,暴露了知识的贫瘠,折射了心态的浮躁。
文化设施大多得依靠公共资源来建设,若要引领文化,公共部门首先得树立起对文化的敬畏,对错别字有点“洁癖”。
培育文化,不是把一块招牌挂上去就完了,还需要彰显它的精神价值,呵护它所承载的文化记忆。这些,肯定不能靠“包容”错别字的心态来实现。
(《光明日报》4.13 王子墨)
5分钱投诉不是“鸡蛋里挑骨头”
南京有位消费者买了俩烧饼刷卡应该收2.85元,结果酒楼多收了5分钱,这位消费者投诉认为商家多收价款,最终经物价部门查证,对商家处以罚款2000元的行政处罚。
在日常消费过程中,消费者经常会与商家发生一些很不起眼的小摩擦。有不少摩擦虽涉及价格欺诈或虚假宣传,但因为事太小,可能不过几元钱之争,消费者往往怕麻烦,也觉得不值得计较,更担心无法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因此多选择不了了之。正因为有此心理,一些商家才敢屡打擦边球。但南京的这位消费者不一样。
事实上,只要性质确定了,数量多少反而退居其次。利益可以互让,但法规不应打折,无论这位较真儿的先生,还是当地较真儿的物价部门,都做了一件值得称道的事。
5分钱的投诉看似“鸡蛋里挑骨头”,实质上是规则意识的体现。当消费者权益受损时,不因事情太小而抛弃权利,而要看商家是否违反相关法规。假如明知商家违反法规而不追究,权利得不到保障不说,相关法规失去威慑力,市场秩序遭到破坏,侵权行为成为习惯才是大事。
(《北京晨报》4.13 罗志华)
防骗不能不“磨刀”
4月10日,央视的调查报道揭秘盗取银行卡信息以及拦截短信验证码的主要方法,披露了这条黑色产业链的运作方式和诸多细节。对付这些骗子,当下可能并没有“一招鲜”或能斩乱麻的“快刀”,尽管如此,“刀”还是要常磨的。
应该感谢媒体的调查,清楚明白地告诉公众,即使卡不离身,钱也有被转移、盗走的可能,免费Wi-Fi不能随意上,那些打着“10086”或者银行服务热线号码旗号的短信很有可能是伪装的……了解这些骗术或者说伎俩之后,人们可以采取一些有针对性的措施,比如不要轻信所谓“权威”号码发来的通知、验证信息,不要随意点击陌生人发来的链接、图片,尽量减少在公共场所使用免费Wi-Fi的频次等等。
更重要的是,随着骗子的“转型升级”,监管部门绝不能坐以待毙。如果一味拿困难做挡箭牌,骗子的气焰只会更加嚣张;如果拿不出行之有效的办法并付诸行动,公众对自己的财产安全心里没底,渐渐就会对政府部门的监管失去信心和信任。
(《工人日报》4.12 林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