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14日 星期四

    打通话语体系 实现有效传播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14日   06 版)

        当前舆论传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话语体系类型混杂,政治型话语、学术型话语和社会型话语三种主要话语体系缺乏清晰的边界,无法做到真正相互贯通和话语融合。此类问题在每年的两会期间表现得非常突出。针对同一问题,不同的话语体系各说各的,角度、出发点各不相同,解决问题的途径也有很大差异甚至在价值观层面出现冲突,不同话语体系之间的沟通犹如“聋子之间的对话”。

     

        比如关于对经济新常态的认识。政治型话语表述为,“三期叠加”即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是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学术型话语则倾向于认为,经济新常态就是经济发展在新的阶段出现的一般性特征,即旧有的比较优势逐渐消解而新的比较优势尚未形成从而导致经济增长速度的下降。对于市民社会而言,所谓的经济新常态,最切身的感受是失业和相对工资的下滑,还有结构性的房地产市场泡沫。

     

        针对同一问题,话语体系异质性程度过高,很可能会造成公众理解的错位,甚至社会情感乃至共识的撕裂。特别是关涉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话语体系的“割据”和缺乏沟通,会对重大议题的讨论产生相当的干扰,进而对解决问题的方法乃至态度都会形成负面影响。

     

        话语体系的存在是一种必然,因为不同话语体系的受众不同。但在传播过程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是没有随受众的变化而调整和转换话语体系,缺乏话语体系之间的适度融合。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根据受众类型对话语体系进行相应的转换,这既需要受众自身素质的不断提升,也是对话语体系使用主体的高标准要求。

     

        总之,打通舆论传播话语体系是我们必须面对一个重大课题。

     

        (《中国新闻周刊》2016年第8期 杨英杰)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