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12日 星期二

    QQ空间里的95后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12日   08 版)

        拥有6.53亿活跃用户的qq空间里,3亿多活跃用户年龄在25岁以下,近2亿人在20岁以下。年轻人在qq空间里做些什么?透过qq空间,我们能读出这个年轻群体什么样的心态?

     

        95后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主流群体,开始陆续登上社会舞台。qq空间这款老牌社交产品,是了解95后的一扇窗。但在很多成年人的认知世界里,95后是个“谜一样的生物群体”,想走近他们,却好似隔着千山万水。

     

        进不去的qq空间

     

        “到底你的qq空间里有什么呢?能不能让我看看?”王静怡的父亲不止一次地问女儿。

     

        王静怡是一名出生于1998年的女孩儿,成绩优异的她已经在今年成功获得了华中科技大学的保送资格。每天午休和晚上10点之后,与同龄人在qq空间里“碰个头”,成为她和朋友们心照不宣的习惯,即使在紧张的高三也不例外。

     

        获得信任进入孩子们的qq空间,不是一件易事。有调查显示,有48.2%的95后选择在qq空间里屏蔽父母,正如王静怡每次都会坚决拒绝父亲的请求:“真的没什么。同学朋友们知道我让你看的话,会生气的。”

     

        屡遭拒绝之后,父亲对女儿的qq空间这个“神秘之地”,也只能从好奇到放任自流。在他看来,宝贝女儿平时听话懂事、学习优秀上进,玩qq空间应该无伤大雅。只是每次见着女儿低头刷手机,他的心里都不免泛起疑惑,qq空间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产生这样疑惑的,远不止王静怡的父亲。有家长表示,孩子在家和在学校的表现都很好,平时有什么想法也都愿意和大人沟通,家庭关系也很亲密,可唯一让这位家长耿耿于怀的就是自己始终进不去儿子的qq空间。

     

        “大小号”有不同功能

     

        王静怡的qq空间里,内容的90%是有关学习经验的转载,如《高三——来自学长的忠告》《近十年高考语文易错字音集锦》;也有最新电影《疯狂动物城》的卡通形象集锦;一篇全家人为父亲庆祝生日吃蛋糕的“说说”成了热门,在这条状态下她收获了39个“赞”和几十条留言。更多的则是一些青春期孩子共有的、在成年人看来“没什么内涵”的小情绪。

     

        即使内容再无聊,王静怡的每一条状态都能引起小伙伴的关注,或是简单慰问,或是玩笑调侃,成人或许无法理解,正是这些“无聊内容”构成了孩子们的青春日常。

     

        “可能70%-80%的同学都不愿意让父母看到自己的qq空间。”王静怡说,即使空间里没什么不好的内容,她也不愿让爸爸进到自己的qq空间:“还是希望保留自己的空间。”

     

        面对父母一次次的盘问和殷殷期盼的眼神,更多的孩子选择了更加“迂回”的策略——开小号。据了解,中学生中越来越多的孩子有着2个甚至更多的qq号,不同的qq号承载着不同的功能:大号用来加父母师长和学校班群,发着“活泼健康天天向上”的状态,而小号则用来加同学朋友,那里才是他们真正的社交圈和身心感受。

     

        上qq是每天最放松时刻

     

        第一次点开95后的qq空间,成年人或许会很惊讶,一句“这节课很无聊”就能在底下引起30多条跟帖共鸣。为什么会这样?

     

        复旦大学社会学副教授黄荣贵说,90前的网民是互联网的“移民”,而90后,特别是95后一代,是互联网的“原住民”。他们对待互联网的视角就不一样。

     

        一些90前的人,在网上写点什么发表,会好好酝酿,甚至遣词造句,以彰显自己的水平,太无聊的内容不太好意思发布出来。他们把互联网看成是一种比较特别的媒介手段。

     

        但对95后而言,互联网不特别,它就是日常生活本身。比如说,过去课间休息时,同学们会互相感慨“这节课好无聊”“老师脾气不好”“我今天心情很糟糕”。而现在的95后,把这些日常小感慨移到了网上,写进qq空间里,更方便同龄人看到和交流。对他们来说,“互联网写作”更像是日常对话,未必非要“高大上”“新奇特”,即使是日常生活里的“凉白开”,内心的“吐槽”,几个字、一句话,都可以随时写出来。

     

        但社交媒体的“半公开性”,意味着社交平台也是一种监控手段。如果父母们真的把孩子写出来的小情绪,每一条都郑重其事、反复琢磨,那确实会让孩子感到害怕。

     

        前互联网时代的孩子,内心认同父母懂得多,父母更有经验;但互联网时代的孩子可能认为,父母未必比自己懂,大人们讲的未必对。

     

        王静怡说,即使自己不发,每天也要去qq空间里看同学发了什么,点个赞、留个言,这是他们每天最放松的时刻。

     

        仅属于95后的认同符号

     

        在95后看来,以极简主义大获好评的微信,从一开始就不能满足他们个性多元、追求时尚和新奇的社交需求,“微信朋友圈是中老年人的最爱,绚丽的qq空间才是我们的地盘”。

     

        黄荣贵说,互联网改变了原本社交圈的“同质性”来源,亚文化的认同圈子更加普遍,也更加重要。

     

        比如70后80后,可能对城乡差别更敏感:假设一个城里人和一个农村人聊天,城里人说自己在什么店消费,买什么品牌的衣服,听什么音乐,看什么书,结果对方没听懂,城里人就会觉得对方和自己玩不到一起,把对方排除在圈外。

     

        互联网时代同样如此,认识到自己属于什么样的群体特别重要。95后在网络上的甄别方法,或许不是品牌消费,而是共同的兴趣爱好,喜欢相同的明星,有相同的好恶判断。如果我说的名词你听不懂,我就把你排除圈外。通过只有圈子中的人才能解码的符号,年轻人进行自我表达,也在寻找群体认同。

     

        黄荣贵自己是80后,他认为80后还是“过渡期”,大部分80后读初中时,舍不得花钱装饰qq空间。但现在的95后,物质生活没那么多包袱,就容易往内心走,特别在乎自己的精神世界,情感需求强烈,总是想让自己舒服,心情愉快,与众不同,收获认同。

     

        其实,表达情感、建构认同是基本的社会需求,每一代都有。但是表达情感和建构认同的符号与手段,现在极大地受互联网影响,95后就拥有了仅属于本代人的认同符号。

     

        (人物均为化名)

     

        (《解放日报》3.28 雷册渊  龚丹韵)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