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09日 星期六

    工地考研族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09日   01 版)

      他们是大学生,却选择在工地上养活自己;他们执着考研,却被人冷嘲热讽。他们各有初衷,但他们的目标都关于“梦想”。

        四败四战的母明奇

      对于复旦法硕考研群的人来说,母明奇是他们熟识的QQ群主。从2013年至今,他考了四年了——2013年初战差17分,2014年差1分,2015年差4分,今年,在研究生进入面试名单公布后,母明奇得知自己差了16分,连伤心的心情都没有了。

      2008年,母明奇的家乡——四川北部秦岭大巴山南麓的苍溪县成了地震重灾区。翌年暑假,在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读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的他,到灾情颇重的青川县沙洲镇一家砖厂做小工。这种生活还有尽头吗?母明奇想到了用考研脱离“苦海”

      偶然机会,他认识了复旦,认识了上海。“那是最美的城市和最美的法学院!”他把考研的想法告诉了爷爷。爷爷说,要得,我给你存钱。没想到,一个月后,爷爷脑溢血复发,走了。

      赚钱的事摆在面前。2010年,他被聘到宁波一家汽车发动机厂,连老师都说那是一个不错的工作。可为了提前备考,4个月后,他领了1万多元薪水就辞职了。他在宁波大学旁租了间一天到晚都没有阳光的小房间,怕生活费不够,他早餐只吃一个馒头蘸点“老干妈”。

      “尽管拼了命,但还是败了。”考完后的母明奇一贫如洗,借了同学500多元钱才回到四川老家。2013年春天,母明奇又缠着堂哥去了山西的一个地下建筑工地。从搬砖、扛钢筋开始,到最辛苦的浇筑混凝土……累得不行了,随便躺在一块木板上就能睡着。

      在母明奇的电脑、手机上,全是与复旦有关的图片和文档。他曾经从成都坐了近40小时的列车到上海,只在复旦江湾校区的围墙外徘徊,执意不肯走进去。

      3月19日参加复旦面试的一位考生说:我尊敬母明奇,但绝不支持;在我看来,他似乎醉心于“自我感动”。母明奇的父亲说:“如今复旦考成了‘负担’,未来的路怎么办?”

        富二代王敏

      跟着王敏,绕着一条钢管纵横架起来的水泥墩走了半小时后,到了一间挤满五个人的工棚,开门的瞬间,一股酸腐味迎面扑来。很难想象,父母做珠宝生意的金华人王敏,一位不折不扣的“富二代”,是怎样安然住下的。

      已被中国传媒大学研招拒绝两次的他,如今是杭州某路桥施工队的普通工人。20时,是王敏的开工时间,次日1时,王敏下班了。工作时长是其他工人的一半,这是托朋友关系商定的。当然,收入也只有一半。回工棚的路上,他累得背都直不起来。

      2014年,大学毕业在即,王敏满心憧憬,“找父母借一笔钱,买些摄影器材,去中国最艰苦的地方走访,做纪录片”。母亲爽气答应了,但前提是:先结婚。相亲对象竟已备好。

      “我从没想过这么早就结婚,简直不可理喻。”王敏死活不答应。他准备来一次真正的离家出走,自己养活自己。

      身无分文的他来到上海一家传媒公司,做视频试用工,此后接连换了几家公司。“我在这以后决定考研,一是感觉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够;二是每次都会被父母找到,然后带回家。”

      一位学土木建筑的朋友开玩笑地说,去路桥工地吧,你家肯定找不到。王敏真的跟着朋友去了工地。初上工地,他根本干不了重活,扛半天钢筋,要歇两天。从开春干到初夏,他拼了命也就拿到1万多元,而备考所需的报班、伙食、交通等费用远远超支。

      等到结了工钱,王敏就拖着箱子去不同的朋友家。有时睡储藏室,更多的时候是睡沙发和打地铺。剪一天片子,只吃一顿饭,晚上接着复习专业课。朋友说,借钱给你吧。王敏坚决不要:都到这份儿上了,干脆苦到底!

        考古“疯子”邹青林

      他的工钱,每天仅有50元,他的工种,和农民工几无差别,可他说,没钱也干。他来自最普通的四川农村家庭,执意报考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却三次折戟。

      吉安市吉州窑考古发掘现场,宋代“天下三镇”之一的永和古镇西侧,邹青林住了近两年。他被分配住在当地民房,三人挤一间。

      这间仅几平方米的简易房,堆着200多本考古书籍。墙上,挂满了关于妇好墓、三星堆、曾侯乙墓、马王堆以及法门寺地宫的图片资料。这些考古发现过程,他都能如讲解员一般讲述。

      2009年,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早已火遍大江南北。那一年,邹青林上高二,第一次知道“考古”,历史老师和央视科教频道的点滴传授,成了他迷恋考古的开端。

      这位看上去十分开朗的90后,现在总是说一些宏大、深刻的话。如果是单纯聊天,与他的交谈很难超过5分钟。同学们说,他被考古烧坏了脑子。

      “由于父母不同意,高考没有选择考古专业,成了我最大的遗憾。临近毕业,周围同学都各奔前程,我才发现这样的想法在心里像颗种子一样生根发芽,如果我对它不管不顾,恐怕以后都不得安宁。”邹青林决定考研。

      兴趣使然,但专业还得从头学起。2014年首次考研,成绩差到不能再差。7月大学毕业后,在老师介绍下,邹青林去了吉州窑考古发掘现场“参加工作”。

      那年夏天,高温40摄氏度,他负责清理一面墙址,在烈日下蹲着暴晒了1个多小时,站起来时感觉天旋地转,应声倒地,许久才爬起。他顶着太阳一边发掘清理,一边看书复习:在工地上遇见考古学专业的专家学者,只要能请教一两个问题,他就能乐呵一整天。

      最好的几位朋友,从一开始就反对他考研、读考古,“但我不会放弃。”现在的邹青林,生活更加模式化了:艰苦的工作,嘈杂的宿舍和一个特别想接近的梦。他说,疯子和英雄,往往只差再多一点的坚持。

      (《解放日报》4.5 陈凯姿)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