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日本一篇由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机器人写小说的那一天》在一项评奖比赛中通过了初审,让观众大跌眼镜,所幸其在后面的评比中并未摘得最终奖项。
这是该奖项自1981年设立以来,第一次碰到“非人类作者”。本次评奖中,共有1450篇小说参加,其中有11部是人工智能成果。评审们并不知道哪些作品来自人工智能,哪些作品来自人类作者。
该小说由日本公立函馆未来大学松原仁教授带领的团队提交,整个写作过程并非由人工智能独立完成。首先还是需要人工设置好男女主人公、登场人物、故事梗概等,之后计算机再依据事先准备好的大量词句素材,选择使用,组合词汇,最终自动生成小说。评委给出的意见是“情节无破绽”。
在这部人工智能小说中,移动机器人和固定机器人形成了一个“机器人社会”,人工智能使它们拥有思想和意识。某一天一个机器人对写小说产生了兴趣,别的电脑看到后也纷纷开始写小说,并且声明是机器人在为机器人专门创作小说。“我不得不给自己找点什么乐子了。得不到充实感的状态继续下去的话,在不久的将来,我恐怕就要自我关机了。”小说中的这句话预示着情节的转变,对机器人而言,人工智能的存在到底是为了什么?结尾给出了一个充满幻想的答案:“电脑开始首先追求自我的快乐,放弃了对人类的服务!”
松原仁教授表示,人工智能小说已经达到了小说创作的最低要求,“人类的作家们能写小说,这其中有写小说的某种套路,我的直觉告诉我,运用人工智能应该也能写出小说!”
(《北京青年报》3.31 王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