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面问好后,第一句话就是“你的微信号是多少?”近来,在很多小区和公园里,老人之间也流行起以交换微信号作为交流的开始。
这个新型的社交平台,让老人感觉交流更便利之余,也满足了老人晒幸福、排解寂寞的需求。但是,老爸老妈们转发的信息,却常常令我们哭笑不得。多是谬误百出的政治经济话题、养生常识、做人的智慧和哲学、家庭和美祈福贴、貌似黄色的标题党、让人震惊的事件、少花钱但能活出特有钱感觉的生活小窍门等。标题中往往包含“太可怕了”“看的人都转了”“一定收藏”等字眼。
为什么拥有丰富生活经历的父母,到了晚年居然会相信这些鸡汤文和毫无依据的养生经验?他们在转发的时候到底想什么?
为了明白老人转发微信的心理,从亲戚到朋友长辈,我都假装不经意地去问他们关于微信分享的问题。最后我抽取了一些样本,以他们的话为佐证。不一定有普遍性和正确性,但也许能明白点儿什么。
A和B是老两口。两人均拥有微信,但从来不分享来自公众号的内容。偶尔发公园花卉特写图或孙子照片。经提醒注意隐私之后,孙子照片也不发了。老两口说:“不会用,眼神儿不好,不看。”根据观察,他们主要是不宅,每天喜欢出去遛弯儿,闲暇时间带完孙子跳个广场舞再做个饭就睡了。
C是离休老干部,微信每日分享海量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养生文化。“人老了,也得关心社会,不能落下,都看。”这是嘴硬的说法。因为他每天分享的内容看完也有十万字。
D是位退休老太太。分享的大多是年轻时代的经典民歌,养花、织毛衣等内容。老太太认为:“多好看啊,多好听啊,你看豆腐还能这么吃,豆腐全身都是宝。”
E也是位退休老太太,养生狂魔。她家里囤积了各种保健品和健身工具,每日分享内容大部分和疾病、养生有关。比如“给我一百万也不换黑木耳”“敲胆经真能减肥”“买个负离子洗菜机要不有农药残留”之类的。
当我问他们“你们都是从哪里看来的这些内容”时,大家都回答我“别人给我看的我就顺手转了”。据我观察,绝大多数人是不会打开分享的内容看的。他们通常只看标题,觉得够震惊、够引人注意,就会随手转发。分享这些内容也是老年人在微信上的社交手段,实在没话说,或一直没话说的时候,就靠互相转发信息来打招呼。其实,让他们动起来,多出门,多旅行,去拍花花草草,自然就不会关心这些。
父母朋友圈中谣言与“鸡汤”的存在,还反映一个生理现象,那就是,父母老了。他们经历了感性的青春,熬过了悲壮的中年,现在终于又感性得像个孩子了。那些“鸡汤”,如果有那么一句足以打动心灵;那些谣言,如果有那么一个情节足以让他们担心家人;那些伪知识,如果有那么一点儿可以帮助自己的孩子,他们便会毫不犹豫地转发。它只是一种诉求,一种思念,一个交流方式。或许他们需要的,仅仅是陪伴与交流。
(新浪博客 4.1 庄雅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