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05日 星期二

    殡葬工:让生命终点有尊严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05日   02 版)

      《中国殡葬事业发展报告(2015版)》显示,截至2013年底,殡葬职工共有80768人。

      死亡和殡葬,是很多人避之唯恐不及的话题,但对25岁的陈晨来说,这个行业却是她出于内心的选择。17岁那年,陈晨的姥爷罹患癌症离世。她赶到医院,却目睹了更令她难受的一幕——姥爷的遗体已被推离了病床,被白布覆盖着,停靠在嘈杂的走廊里。“每个人在生命的终点,都应该拥有体面和尊严”,这样的感触让陈晨毫不犹豫地将殡仪作为高考的第一志愿专业。防腐、化妆、接运、火化、安葬……2010年,在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殡仪系,陈晨开始了殡仪策划师的生涯。

      “晦气”是他们最经常听到的字眼。张恩光回忆,有一次夜里8点多,殡仪馆打电话来让他去给一位逝者化妆。由于路程较远,出门后他拦了一辆出租车,但他刚报出“殡仪馆”的名字,司机立马就朝他摆手说:“殡仪馆?不去,不去。”

      或许是为了避免“不吉利”,殡葬工很少接到婚宴、满月等喜事的请帖。久而久之,行业内部在与外界打交道时也形成了诸多“行规”:“比如我们不会对客户说‘以后有事再找我’,也不会说‘再见’,甚至也很少主动给别人递名片”,张恩光表示,自从做了这一行,自己的人际圈就变得很狭小了。

      职业的影响甚至还渗透到了殡葬工的生活中。有北京户口,收入也不错,张迪的个人问题本该很好解决,但很多女孩子一听说他是从事殡葬工作的,直接撂下一句“成天跟死人打交道,多可怕啊!”就转身走了。

      民政部发布的《殡葬绿皮书》中指出,因为来自各方面的压力,加上缺乏有效的社会网络支持,殡葬职工心理健康状况堪忧,有“轻度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的人占到该项调查受访者的47.34%。

      尽管常常遭到质疑误解,但陈晨始终坚持让逝者焕发“生机”,留下永恒的美丽。”有一次,殡仪馆里送来了一位警察的遗体,这名男子因为在工作中被汽车刮倒、拖拽而不幸殉职。由于面部受损严重,他的容貌已经很难辨认。男子的姑姑给了陈晨一张男子生前的照片,照片上的人笑得很灿烂。陈晨把照片放在工作台前,先用棉花蘸着药水,轻柔地擦拭逝者的面部,然后对照着照片,手中捏着塑泥,修复男子的鼻梁、眼睛、嘴巴,最后打粉底,涂腮红、口红……

      在她的手里,男子恢复了往日的帅气。“当男子家人向我致谢时,我终于知道,我对逝者的用心,其实是告慰了活着的人,摆渡生命大概是这个工作最大的意义”。

      (《工人日报》3.31 周有强 罗筱晓)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