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4月02日 星期六

    “书香医院”能走多远

    《 文摘报 》( 2016年04月02日   01 版)
    浙江省人民医院里的晓风书屋

        尽管“医院+书店”的创意,算不上惊天动地的改革,但这种构思却真正回归了一种民生关切。  

      最早听说浙江有家医院要开书店是在去年下半年,那时候舆论大多以观望态度为主。谁知道是不是医院的一个宣传噱头?又或者是书店的赔本赚吆喝?半年过去了,书店照常营业,好评不绝于耳。媒体人的谨慎与好奇,促使我们用一个星期时间在那里蹲点,进而发现了与众不同。

        第一家开进医院的书店

      浙江省人民医院1号楼大厅,穿过挂号收费平台,连接分诊病区的通道两侧,花店、超市、咖啡店和书店遥相呼应。其中那家民营书店叫晓风书屋,在浙江也算颇有名气。

      2014年,晓风书屋运河店曾接待过李克强总理,并受到总理的鼓励。藏在医院大厅这个角落的书店,是晓风书屋在杭州开的第11家分店,同时也是第一家开进医院的书店。

      3月8日,周女士带女儿来医院检查身体,上午的流程走完了,下午才能拿到检查结果。中午时间如何打发?她们在星巴克买了甜品,在晓风书屋一起读了一本有趣的书。

      周女士的女儿躺在书店的“宝贝专座”里,专注地听一旁的母亲讲着绘本故事。刚从药房拿出的一大袋药搁在两人身后,仿佛亲子阅读的时光让病痛也抛在了脑后。拿检查结果的时间到了,女儿却抱着妈妈不肯走,“坐在这里好舒服,妈妈再讲一个故事吧!下次我们还来医院看书。”

      3月9日下午3点,绍兴的建筑商人王海峰已经在晓风书屋坐了两个多小时,每隔一小时,他会放下手中的书,跑到楼上的手术室,了解母亲的手术进度。

      “医院里有书店,让我觉得枯燥的等待不再漫长了,心里也没那么焦虑了。”王海峰说,自己平时喜欢读哲学类的书籍,这次一口气买了十多本。“接下去母亲还要在医院休养半个月,有了这些书,我也可以利用陪护之余的时间充电。”

      89岁的抗战复员军人田传箴,也是这家医院书屋的常客。他买齐了全套《理想国》译丛,田老的病房里整齐地摆放着二十多本书,一本20多万字的书他两三天就可以读完。

        喧闹之处的僻静之地

      去年7月,当医院里的晓风书屋试营业时,泌尿外科主治医师廖国栋还以为里头全是医学类相关书籍,后来走进一看,才发现大部分都是人文社科类书籍,充满人情味。

      “我中午没有手术的时候会常来晓风坐坐、看看书。”习惯于拿着冰冷手术刀的廖国栋,感觉自己每天都需要点人文情怀来温暖一下。书屋的存在拉近了患者和医生的距离,比单纯地开会、培训、说教更能够让医生对病人存有同理心,内心也会更柔软一些。

      护理部副主任洪凌说,平时老公和女儿来接她下班,都会安静地坐在书店里等,她远远走过去,看着父女俩凑在一起读书入迷的样子,就会感觉疲劳一扫而空,胸腔里溢满幸福。

      做了多年的临床护士,工作中难免会遇到不开心的事。洪凌说,她喜欢读一些能给心灵带来安慰的书籍。最近,洪凌在书店买了《小王子》和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

      晓风书屋的店员们,对一位顾客印象特别深刻。“有时候我们还没开门,他就已经在店外等着了。”他用十多天时间,看完了全套的沈石溪动物小说。他非常乖巧懂事,出去上厕所也会主动跟店员打招呼,说自己很快就回来。

      这位特殊的小顾客,是浙江省人民医院检验科技师王素梅的儿子为为,正在读小学二年级。王素梅的爱人也是医生,夫妻俩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病人身上,儿子习惯了自己在晓风书屋写作业、看书,等爸妈一同回家。

        潜移默化消解“负能量”

      “医院的职责是治病,还是治病人?我觉得医院面对的,首先是人。可是我们现在有些医院,在注重技术进步、管理流程改造和绩效提高的时候,对人的关照却少了。提供医疗服务的同时提供人文关怀,这是我们做这些事情的根本出发点。”院长黄东胜说。

      有时候在书店碰到阅读爱好相似的人,像老朋友一样攀谈起来,无论对方的身份是医生还是病人、家属,这种感觉真好。“病人的身体康复可能需要药物、技术支持,但心理康复则需要医者更多的关怀。”浙江省人民医院院办主任张雅萍说。

      “人们来看病,为了能把病治好,需要忍受很多东西,比如厕所臭,车难停、工作人员态度不好……我们就想能不能减少一点患者的忍受和委屈,稀释掉一点医院里的负能量。”黄东胜希望传达这样一种观念,生病其实是每个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些病会让你心情低落甚至绝望,但并不意味着就应该受委屈。

      黄东胜坦言,这两年医院的医患纠纷逐年减少,和医院不断打造的人文环境、平和氛围密不可分。同时,这种环境氛围对病人康复的好处是明显的,特别是在情绪疏导方面。

        “医院+书店”能走多远

      尽管医院方面开出的邀请条件极为优厚:房租全免、装修全包、带着书和员工进场入驻即可。但对于把书店开进医院这样的想法,晓风书屋一开始还是有点犯怵。

      “我们是传统的书商,还是要通过买书、卖书来养活一个书店。”晓风书屋已经逐渐成为杭州的文化标志,但女掌柜朱钰芳面对现实的问题依然有所顾忌,医院每天能有多少客流量?去医院的人本来就心急火燎的,还有多少人会进店买书?可是,双方对读书所能激发正能量的共识,最终还是促成了合作。

      于是,从2015年7月开始,晓风书屋成为了浙江省人民医院的一部分。营业时间和医院医生们的作息一致,早上8点开门,晚上9点关门,3个员工轮班倒,365天全年无休。除了一贯提倡的“轻阅读”风格,3000多种人文社科类书籍主打外,书店还出售儿童玩具等文创衍生产品。

      开业半年多,晓风书屋收支基本持平,平均每天约卖出50本书,有医生、病患近百人组成的固定消费读者群,一年组织10场左右的读书活动,邀请不同领域的专家名家来举办沙龙。

      “尽管很累,但我们还算是赶上了好时候。”朱钰芳说。

      (《新华每日电讯》3.25  俞菀  黄筱)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