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22日 星期二

    人造肉真的要来了吗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22日   07 版)

        荷兰科学家马克·博斯特是“人造肉计划”的创始人。2013年,他曾在电视上直播试吃用人造牛肉做成的汉堡。如今,他成立了一家公司,继续研究如何让人造肉变得物美价廉。

     

        为何要生产人造肉

     

        科学家为何一直尝试生产人造肉?

     

        畜牧业可带来严重的环境问题,尤其是牛肉生产。每产生1千克牛肉,需消耗1.5万升水,排放300千克二氧化碳。生产人造肉所需的水和土地资源更少,排放的温室气体也更少。如果我们既想让动物活得好,保护环境,又想有肉吃,那么在培养装置中生产肉是选择之一。

     

        如何生产人造肉

     

        生产人造肉是从动物身上取出干细胞,培养它们,使它们不断生长分裂,就能生长成大块的肌肉组织。

     

        培养细胞的关键是确保氧气和营养的稳定供应,让细胞存活,同时又不能任细胞自然长成一大团,以免生长在中心的细胞会因供氧不足而死亡。博斯特采取的是悬浮状态下培养细胞的方法。让细胞在培养缸中自由漂浮,它们将生长得更好。

     

        人造肉推向市场尚需时日

     

        博斯特的生产人造肉的5000升大型生物反应器就要开始工作了,但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首先,肌肉细胞的生长不仅需要营养物质,还需生长激素。如培养人造牛肉时,需要加入胎牛血清,而胎牛血清需从奶牛腹中未出生的小牛的心脏中提取。这就否定了人造肉所宣称的环保和道德优势。科学家们希望未来能找到生长激素的替代品。

     

        其次,培养人造肉所用到的营养物质价格昂贵,不适用于大规模工业生产。

     

        最后,目前培养出来的人造肉是白色的肌肉细胞,需要用可食用的甜菜红色素染色后,才能变成“肉色”。而且由于缺乏血和脂肪,人造肉吃起来没有人们熟悉的“肉味”。

     

        有肉味的“素肉”

     

        在米其林星级餐厅厨师戴维·齐尔伯看来,肉不是某种具体的物质,而是一个概念,人们可以通过视觉、嗅觉、味觉和触觉来评判一种食物是不是肉。齐尔伯建议生产商将目光放在给非动物蛋白调味上,生产闻起来有肉香,吃起来有肉味的“素肉”,这或许更加简单易行。不少科学家支持齐尔伯的观点。

     

        如今,美国市场上已经出现了一些肉类的替代品。比如,美国“超越肉类研究会”开发的用豌豆蛋白制作的模仿肉。荷兰和英国的一些公司也已推出了很多“素肉”产品。

     

        (《科学画报》2016.3 邵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