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养生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游戏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19日 星期六

    路遥创作《人生》前后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19日   05 版)

        21个昼夜

     

        1981年春,北京传来了好消息,路遥在28岁时创作的《惊心动魄的一幕》荣获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这无疑更增强了路遥创作的自信。去北京参加颁奖会时,恰逢中国青年出版社编辑王维玲向他约稿。路遥答应下来。那时刻,路遥想起了一个题材,在过去的两年时间里,他一直想写出来。

     

        1981年夏天,路遥背上一个军用旅行包,回到陕北,回到黄土地,住在靠近延安的甘泉县招待所,开始了《人生》的写作。

     

        路遥每次来甘泉,县上都安排他住在这个招待所。这里的服务员谈到路遥时,回忆说,路遥写东西可用心了,可苦了,彻夜不睡觉,前后房子里摆得满是书籍和资料,还有写下的稿子,房子搞得可乱了。他很和气,却一再叮咛我们不要动这些东西,不然他就找不上要用的东西了。

     

        在21个昼夜里,路遥的精神真正达到了忘乎所以的地步,每天窑洞里伏案工作18个小时,不分白天和夜晚地写作。路遥感觉浑身如同燃起大火,以致他的五官溃烂,大小便不畅通。有时候,思路不畅,他就短暂休息一下,深更半夜在甘泉县招待所转圈圈走。

     

        路遥反常的举止,让招待所白所长犯了疑心,白所长给甘泉县委打去电话,说这个青年人可能神经错乱,怕要寻“无常”。甘泉县委则指示,那人在写书,别惊动他。这是路遥自己后来听说的一段趣事。

     

        两条“凤凰”烟

     

        路遥嗜烟如命,而且在一段时期,固定一个牌子。在路遥创作《人生》时,路遥自己带的“凤凰”牌香烟抽完了,急得路遥团团转,热锅上蚂蚁一般。如今已经退休的杨子民,是当时甘泉县委宣传部通讯员,就帮助路遥在县城到处找这种牌子的香烟,找了多家,就是没有。最后,杨子民鼓足勇气向当时的县委书记乔尚法“求救”,终于找到了当时全县仅有的两条“凤凰”香烟,带给了路遥。路遥激动地连连感谢,说,有了这两条“救命烟”,这稿子一定能成!

     

        13万字的《人生》,路遥用二十多天就完稿了。但是人已经累得仿佛大病一场,他面颊泛黄、浮肿,两条腿僵硬得行走困难。尽管身体极度疲惫,但是,心里却轻松了许多,毕竟了却了多年的一桩心事。

     

        主人公的名字

     

        回到西安,路遥和妻子林达一同来到作家李小巴家里。路遥向李小巴讲述了农村“分田到户”的情况,之后他说,他用了不到一个月写出了一部13万字的小说,他感觉较以前的《惊心动魄的一幕》和《在困难的日子里》都好。

     

        隔了几天,路遥把原稿拿给李小巴看。李小巴看后,认为这是路遥在小说创作中跨出的很大一步。小说的最初标题是 《你得到了什么?》,李小巴说,这个题目不合适,指要和涵盖都不够,但一时也想不出合适的题目。

     

        交谈中,路遥说起李小巴的一部作品的主人公名字时,笑着说,像个外国人的名字。接着,路遥又说,自己这部中篇里主人公“高加林”的名字,是取了苏联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的后两个字。

     

        1981年秋,路遥将稿子寄给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编辑王维玲。不久,便收到王维玲热情洋溢的回信,对这篇小说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年底,又专门把路遥约到北京修改作品。

     

        “人生”这个题目,就是王维玲和路遥一起商量确定的。之后,王维玲又将《人生》转给《收获》杂志,这样这篇小说就可以在杂志上与出版的单行本同时发表、出版。

     

        《收获》1982年3期发表了路遥创作的酝酿两年、21天写完的中篇小说。与此同时,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了这部小说的单行本。

     

        (《解放日报》3.3 张艳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