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12日 星期六

    那些难得一见的敦煌洞窟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12日   06 版)

        莫高窟第158窟内景

     

        在敦煌留给后人的735个洞窟、2400多尊彩塑和4.5万平方米的壁画里,藏着无数跨越千年的文明密码。其中有些洞窟由于文物保护等原因,公众难得一见。

     

        最动人的涅槃窟

     

        所谓涅槃窟,表现的是释迦牟尼佛涅槃时的景象,第158号窟是敦煌涅槃窟中面积最大,也是最令人震撼的一个。

     

        涅槃窟一般都是长方形的,窟顶形似棺盖,窟中静卧着一尊长达15.6米的石胎泥塑卧佛像。释迦牟尼佛进入了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他睡姿安详、神情恬静,安详自信,丝毫没有痛苦和恋世之感。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说,每当心里有苦闷与烦恼时,她都忍不住想走进这间洞窟,佛陀泰然自若、恬静美好的神情,能让人瞬间忘却许多烦恼。有时候,她甚至觉得佛陀在对自己讲话。

     

        因佛教而兴盛的敦煌不只是佛教徒们的圣地,在这片佛国世界里,还包藏着一个更加辽阔的现实世界。公元4世纪至14世纪人们的生活场景都被记录在了众多洞窟的壁画中,上至帝王将相,下至普通百姓,他们的播种、收获、宴饮、乐舞、嫁娶、战争、出行,以及他们的喜怒哀乐,都在诉说着千年前的人生百态。

     

        在第158窟大卧佛的右侧,有一幅著名的壁画——《各国王子举哀图》。各国王子听闻释迦牟尼涅槃的消息赶来,有侍女搀扶着的头戴冕旒、身穿大袖裙襦的汉族帝王,也有吐蕃、突厥、回鹘等各族以及南亚、中亚等国的王子。他们见到释迦牟尼涅槃后十分痛心,有的割耳、有的削鼻、有的刺胸。

     

        这样惨烈的画面并非画师们的想象,据历史记载:贞观二十三年唐太宗逝世时,“回夷之人入侍于朝及来朝贡者数百人,闻丧皆恸哭,剪发,獒面,割耳,流血洒地”。这幅创作于唐朝的《各国王子举哀图》真实记录了当时的哀悼习俗,是一幅十分珍贵的民俗史画。

     

        当之无愧的美人窟

     

        第57窟被誉为敦煌的美人窟,其中有一幅观音菩萨像娇柔妩媚,宛若一位唐代贵妇,人称“东方蒙娜丽莎”。观音菩萨形象在印度本是男性形象,但敦煌的画匠们,将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本土文化悄悄地渗入了这西域远道而来的佛教形象之中,许多佛像的眉眼、脸颊、嘴角乃至身姿中都透露着那个时代普通人对美的向往。

     

        在敦煌的许多壁画中,还能窥见当时人们的流行时尚。在特殊保护洞窟第220窟的南壁上有一幅初唐时期的壁画,两个童子身着汉族传统的红色交领半臂、绿色短裤,另一个童子则穿着背带条纹的波斯小口裤,几乎就是现在的T恤衫背带裤,这种唐代儿童服装的时尚,在今天仍十分流行。而今天儿童所戴的围嘴、穿的肚兜等也早在敦煌唐代的壁画中就能见到。

     

        谁是史小玉

     

        莫高窟第3窟因千手千眼观音壁画而举世闻名,舞蹈《千手观音》的灵感就来自于这幅壁画。鲜为人知的是,在珍贵的壁画上依稀可见一行模糊的小字:“甘州史小玉敬造”。当时,能在洞窟中留名的一般都是出资建造者,而那些灿烂艺术的创造者几乎都被淹没在了历史的尘埃中。

     

        许多研究认为,敦煌的画师大多是西域的民间画师,此外还有政府的高级官吏获罪流放敦煌时携带的私人画师,以及一些供养洞窟者高薪从中原地区聘请的绘画高手。

     

        大多数普通画工创作壁画时就住在阴暗潮湿的洞窟里,一天只吃两顿饭,一顿早饭,一顿晚饭,早上吃馎饦,晚饭吃胡饼。“工匠莫学巧,巧即他人使,身是自来奴,妻是官家婢”。《敦煌遗书》中留存的这首诗,是画工及工匠们真实境遇的写照。有些画工在敦煌画了一辈子也无法留下自己的名字,临终时只得将自己作品的大样画在纸上随自己掩埋。

     

        舍身饲虎图的“魔力”

     

        莫高窟第254窟和第428窟的壁画讲述了一个共同的故事:释迦牟尼的前身萨埵是一位古印度的王子,在一次出游时,萨埵见到几只老虎就快饿死,他决定用自己的身体喂食它们。不料,老虎连撕咬的力气都没有,萨埵便用竹尖刺破喉咙,从山崖跳下。此时大地震动,风云变色,萨埵用自己生命的结束换来了老虎生命的延续。

     

        数十年前,这幅画深深打动了一个叫常书鸿的青年画家,他放弃了巴黎的艺术前途,奔向心中的圣地。

     

        1942年,常书鸿眼前的敦煌莫高窟是这样的:众多洞窟内的珍贵壁画早已被偷盗者用胶布粘走,剩余有不少被烟熏得漆黑一片,大多数洞窟的侧壁被随意打穿,从鸣沙山吹来的流沙堆积在洞窟里,几十年来无人清理,不少洞窟已被流沙掩埋。

     

        张大千离开敦煌时曾对常书鸿说:“你留在莫高窟就是无期徒刑。”3年后,在敦煌的风沙里艰难修复洞窟的常书鸿面临着人生的双重打击,妻子因难以忍受恶劣的生活条件离他而去,敦煌研究院也濒临解散。

     

        在那个人去楼空的夜晚,常书鸿辗转反侧,夜不能寐。他披衣下床,手持一支蜡烛,走进第254窟。烛光中,墙壁上的“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他曾经看过无数遍。常书鸿想,如果守在这里真是一场无期徒刑,那他的刑期才刚刚开了个头,绝不能就这么走了。

     

        常书鸿将他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敦煌的保护事业,在他的继任者段文杰、樊锦诗等几代人的努力下,敦煌得以守持至今。

     

        1954年,莫高窟第一次通上了电。当电灯亮起的那一晚,常书鸿激动得像个孩子一般从这个洞窟跑到那个洞窟,再次看到那幅“萨埵太子舍身饲虎图”,他觉得这些壁画好像散发出从未有过的灿烂光辉。

     

        (《解放日报》3.4 陈俊珺)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