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12日 星期六

    “金砖”成色不足?淡定!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12日   03 版)

        2月底,著名评级机构穆迪公司下调了巴西的主权信用评级,南非经济继续萎缩,俄罗斯在油价探底和西方制裁的双重打击下苦苦煎熬。这些似乎印证了近来屡见于外媒的“金砖国家不再”的说法。

        作为“金砖国家”的一员,中国无须跟随这股舆论起舞。毕竟,“金砖国家”这个说法,原本就是西方搞出来的文字游戏。再说,“金砖国家”的情况不可一概而论。印度2015年的GDP增速全球领先,中国虽然仍在努力适应“新常态”,但绝对增加值依然不遑多让。就像一些人指出的那样,“金砖国家”本来就是“金子和砖头”的组合,各个国家的经济规模和结构差异很大,发展道路也殊异,把以制造业立国的中国同以“卖资源”为支柱的巴西、俄罗斯放在一起,看上去很不科学。

        巴西本来走的是自主工业化道路,也曾拥有不错的工业基础和产业体系,巴西生产的支线客机一度行销美欧,军工企业也有过亮眼成绩。然而,上世纪90年代以来,历任巴西政府笃信新自由主义的“药方”而大举实施自由市场改革,反被“比较优势”推动的去工业化伤了元气。恰逢前些年刮起“大宗商品超级周期”的东风,中国的庞大需求让巴西靠出口原材料赚得盆满钵满。如今潮水退去,巴西人突然发现,自己不仅没能成为德国、日本,连阿联酋都不如了。巴西和俄罗斯的遭遇再次告诉中国:工业化之路不好走,但发展制造业终归是王道。

        退一步讲,即使“金砖”褪色,“金砖国家集团”的概念对中国仍有意义。“金砖国家”是因为对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不满才联合起来的。即使部分成员的经济面临中长期困难而亟待转型,“金砖国家”相互支持、配合,联合起来以发出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进而争夺全球经济话语权的努力,也不会止步。

        (《青年参考》3.3 袁野)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