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3月12日 星期六

    毛泽东诗词中的春

    《 文摘报 》( 2016年03月12日   02 版)

        □徐廷华

     

        春景,一直是古今中外诗家吟咏的一个重要题材。可在毛泽东的眼里,却赋予了春景新的生命,新的立意。

     

        1961年,毛泽东在广州筹划中共中央扩大会议,闲暇时,他读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词而受启发,联系国际政治斗争风云,“反其意而用之”,创作一首同题词。起首“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句,落笔就出奇。对于“风雨送春归”,诗人李煜有“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陶潜有“风雪送余运,无妨时已和。梅柳夹门植,一条有佳花。”而在毛泽东笔下,这一句只是衬笔,随即收转:“飞雪迎春到。”自然涌出,虽不是细写春景,却让人感到春似乎长驻人间。春象征着光明、生机,还有革命带来的希望。这首词给人一种挺拔严峻、不畏艰难的正能量,这气势为后面描写梅花的品质埋下了伏笔。

     

        1964年,郭沫若在《人民日报》撰文,毛主席的这首词“写成于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当时是美帝国主义和他的伙伴们进行反华大合唱最嚣张的时候”,“主席写了这首词来鼓励大家,成为毫不动摇、毫不害怕寒冷的梅花,为中国人民做出好榜样。斗争了两年,情况逐渐好转了,冰雪的威严逐渐减弱了,主席的诗词才公布出来。不用说还是希望我们继续奋斗,使冰雪彻底解冻,使山花遍地烂漫,使地上永远是春天”。

     

        如果说这首词仅是春景的点缀,在《七律二首·送瘟神》(第二首)中,毛泽东则借春景抒发了其博大的情怀。诗云:“春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根本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当时毛主席正在杭州视察工作,他读了这篇通讯后非常兴奋和激动,对工作人员说:“好!好!全国都这样那该多好!这种小虫可害人哩,余江人民消灭了血吸虫病,我看了就高兴。”次日早晨,在旭日微风中,诗人遥对南国天空,欣然提笔,写出两首意蕴丰富的诗篇,这一天也正是中共成立37周年纪念日。时值大跃进的声势惊天动地,“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瘟神已无处容身,天上地下,一片光明。在红绿相间的春意里,映衬出一幅希望的画卷,也宣扬了必胜的信念。

     

        “春江浩荡暂徘徊,又踏层峰望眼开。风起绿洲吹浪去,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域外鸡虫事可哀,莫叹韶华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台。”这首诗是毛泽东1955年10月4日致周世钊信说“……读大作各首甚有兴趣,奉和一律,尚祈指教”所写的。原无标题,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出版《毛泽东诗词选》时,为该诗加了《七律·和周世钊同志》的标题。诗记当年登长沙岳麓山的春景。那是1955年6月20日,毛泽东游罢湘江,和周世钊等登上岳麓山,诗人仿佛在深情地叩问老同窗:你还记得那江、那山、那风、那雨么?全诗色彩鲜丽,景象壮观,情景交融,感染力强。后四句看似斜枝远扬,似题外之语,实则更添“尊前谈笑”的内涵。

     

        @光明日报雅趣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