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李克强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到,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这是政府报告里第一次出现“工匠精神”4个字。
关于工匠精神,全国政协委员、中科院上海光机所信息光学与光电技术实验室主任王向朝专门去做了一番调研。最后发现,产品质量之所以差,在于我国整个社会缺乏对产品质量的深度追求,而产品是人做出来的,这最终要归咎于工匠精神的缺失。
如果站在一个足够长远的角度看公司史,会发现,寿命超过200年的企业,日本有3146家,为全球最多,德国有837家、荷兰有222家、法国有196家。而在中国,创业历史超过150年的企业屈指可数。
“大家说起这个社会用得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浮躁。”王向朝说,这是工匠精神匮乏的现状:很多人梦想一夜暴富,很多企业追求眼前利润,“抄一把就走”。工匠精神,往往意味着执着、缓慢、劳作,甚至少量。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是绝对的平静,在所有的变数中,仍然要做到最好。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教科院副院长胡卫提到,世界技能大赛在德国、韩国、瑞士等制造业强国万众瞩目,摘得世界技能大赛金牌的“蓝领冠军”,丝毫不亚于体育明星。然而,这在我国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郑惠强也表示,要面向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培养一大批未来的“巧匠”、“巨匠”。
(《中国青年报》3.7 杨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