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黄金周,我国超3亿人次出门旅游,然而人在旅途,却常常成了人在囧途。被寄予厚望的我国旅游业,有哪些痛点?
时间之痛:逃出“黄金粥”
“人山人海”“挤得疲惫不堪”“进退无路”……这个春节黄金周,一位游客用《黄山逃亡记》记录下期待已久的黄山之旅如何变成“痛苦之旅”“逃亡之旅”。
不只是黄山,全国各地景区爆棚无一幸免;不只是春节,每年的“十一”黄金周、“五一”小长假,“人堵、车堵、心堵”成为人们出游的真实写照。
记者在调研中发现,缓解黄金周旅游高峰带来的种种弊端,需要旅游、交通等部门未雨绸缪,需要旅游企业及时合理疏导,但最根本的措施还是落实带薪休假,实施弹性休假制度。
市场之痛:“天价大虾”谁来管
去年10月,一盘“青岛大虾”引起广泛关注。今年春节期间,“哈尔滨天价鱼”事件炒得沸沸扬扬。
国家旅游局局长李金早直言,“青岛大虾”事件反映出来的是工商、物价、旅游等多头管理,未形成合力的体制现状。今天的旅游管理体制、旅游行政执法手段分割,很难适应旅游市场综合执法和旅游业综合发展需求。
消费之痛:购物潮不在本土
据统计,2016年春节中国出境游人次约600万,出境花费或达900亿元。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境外旅游消费继续位列世界第一。
如何引导巨额消费回流值得思考。业内人士陈月亮说,在限品种、限额度的情况下,三亚免税店2015年免税销售额达40多亿元,增长势头非常好。这证明我国消费需求确实旺盛,免税购物大有潜力可挖。
竞争之痛:游客被“卖来卖去”
目前,96%的国内游、65%的出境游都是散客自助游。散客时代给旅游市场带来了巨大冲击,加上在线旅游企业的竞争压力,旅行社低价恶性竞争愈演愈烈。低价恶性竞争带来的是强制购物。
价格战表面看来是给了游客实惠,而实际上,不管对旅行社、导游还是游客,背后的负面影响难以估量。业内人士认为,政府应加强部门联合执法力度,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素质之痛:文明出行何时蔚然成风
公共场所大声喧哗、随地乱扔垃圾、乱涂乱画……黄金周集中出行也使游客素质得到集中体现。为了遏制不文明行为,去年以来,国家旅游局公布了4批“黑名单”,共计16名游客上榜,其中12人涉及扰乱航空秩序。
国家旅游局表示,长期以来对游客文明旅游主要以宣传引导为主,出台游客“黑名单”制度,目的是希望通过公布不文明游客起到震慑作用。
收益之痛:景区何时摆脱“门票依赖”
大年初一,来自河南的两家7口人意图逃票进入云台山景区,结果被困悬崖峭壁之上。这是个极端的例子,但我国景区尤其5A级景区门票太贵却是不争的事实。
李金早表示,要改变我国旅游过度依赖门票收入的局面,从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要实行分类改革坚决遏制景区门票上涨过快势头,打击乱涨价和价格欺诈行为。
(《新华每日电讯》3.2 周慧敏 王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