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理解和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及其特征,是一个重大理论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杨耕作出了自己的解读。
一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要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作为理论主题
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时,都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为基本线索,以物质为逻辑起点和建构原则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然要解答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但它解答这一问题是为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理论主题服务的。
与西方近代哲学以至整个传统哲学不同,马克思主义哲学关注的并不是所谓的整个世界的“终极存在”,而是如何消除人的生存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类解放和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的理论主题是“世界何以可能”,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主题就是“人类解放何以可能”;如果说西方传统哲学重在解释世界,那么,马克思主义哲学则重在改变世界。因此,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必须以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为理论主题,以实践为逻辑起点和建构原则。
二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要以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一体化”为基本框架
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提升为哲学的根本原则,转化为哲学的思维方式,从而创立一种实践、辩证、历史的唯物主义。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三个基本特征,而不是三个主义。用“实践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实践维度及其首要性和基本性;用“辩证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辩证法维度及其批判性和革命性;用“历史唯物主义”称谓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为了透显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内含的历史维度及其彻底性和完备性。马克思的唯物主义是立足现实的人和现实社会的实践、辩证、历史的。因此,我们应以实践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体化”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基本框架。
三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要把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统一作为本质规定
几乎所有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在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时,都注意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但基本上都是在“纯粹”哲学的层面上阐述这种批判性。实际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性是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统一。
正是在资本批判的过程中,马克思扬弃了抽象的存在,发现了现实的社会存在,发现了人与人的关系以物化方式而存在的秘密,并透视出人的自我异化的秘密所在,从而把存在论或本体论和人间的苦难与幸福结合起来了,使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得到了本体论证明。这就是说,马克思的资本批判本质上是一种存在论或本体论意义上的批判。
马克思哲学批判的力度只有在同马克思资本批判的高度关联中才能显示出来;马克思资本批判的深度只有在马克思哲学批判的概念背景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而无论是哲学批判,还是资本批判,都只有在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这一更大的意识形态背景下才能得到真正的理解和把握。哲学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资本批判的高度关联、融为一体,这是马克思独特的思维方式,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独特的存在方式。
(《哲学研究》2016年第1期 杨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