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1月21日 星期四

    中国历史上改革的成功与失败

    《 文摘报 》( 2016年01月21日   06 版)

      中国历史上经历过多次改革。在这些改革中,一头一尾成功了,就是商鞅变法以及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成功了,中间的改革或者变法都失败了。

      失败的改革,今天作为案例的是西汉末年王莽的改革、北宋王安石的改革、清末光绪帝的改革。失败原因在哪里?成功的改革都是突破型的,而失败的变法都是修补式的。敢于突破,所以成功;修修补补,无法解决深刻矛盾,因此没有办法获得成功。

      不突破现有体制,社会生产力无法得到实质性的提高,没有更多社会财富创造出来。因此改革只能局限于利益的重新分配:利益在官民之间的重新分配,利益在不同的官僚群组之间的重新分配。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必然会给改革增加很大的阻力,使得改革进行不下去。

      失败的第二个原因是改革的推进依靠官僚体系,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假设。所有的顶层设计都有不切实际的假设,就是所谓的官僚体系可以百分之百遵照上层的指令,可以把改革的措施百分之百落实到位,并且这些官员们是从社稷江山出发,从我们民族的长远出发,来推进这些改革措施。这个假设在现实中根本不存在。结果是官僚体系利用改革寻租腐败,扩大自己支配资源的能力。利用增加了的资源从中寻租,并且形成了官方和民间的联动,上下其手,使得让利于民的改革措施,变成了与民争利。一旦演变成与民争利以后,改革的公信力大大降低,改革的支持力度大大降低。这就注定了改革失败的命运。

      由于与民争利,由于不是增加社会的财富总量,而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基层民众没有积极地参与到改革的过程中来,这就使得改革推行不下去,多次出现反复,王安石几次罢相正是如此。他们以官僚的权力来推行改革,是推行不下去的。

      与失败的改革正好相反。成功的改革不是谋求现有体制局部效率的改善,而是突破现有的体制。

      商鞅突破了现有的格局,打破了贵族基层,吸收了农民、贫民,参与到秦国的政治、秦国的军事和秦国的经济发展中。邓小平打破了计划经济体制,吸收了中国的农民、民营企业家、城市民众加入到改革的洪流中来。这是他们成功的第一点。

      他们成功的第二点,是顶层放开和基层创新相结合,而不是一味地相信官僚经营阶层的顶层设计。据我所知,邓小平没设计什么改革,翻了一下历史书本,商鞅也没有设计什么改革,他们只是总结了现实的一些创新,把政策在全国推广。比如说商鞅废井田开阡陌,这不是商鞅的创造,而是在中国的大地上,实行了几百年的民间的创新。邓小平的成功是肯定傻子瓜子在城市中的创新,把它变成党的建设,变成法律的实践在全国展开。

      这和上述几位失败的改革单纯依靠顶层设计形成了鲜明对照,他们的成功在于鼓励社会的创造,鼓励社会价值的增加,各个阶层都获利。他们的成功在于提高生产要素,提高了生产力,得到社会上的广泛支持。正因为是以创造财富、增加财富为目标,所以改革很快获得成功。

      (“中西观察”微信号 2016.1.7 许小年)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