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6年01月12日 星期二

    记录高速中国背后的故事

    《 文摘报 》( 2016年01月12日   03 版)

        湖南省的溆怀高速自2010年开始建设,纪录片导演张赞波在其第14合同段项目部待了三年多,与工人们同吃同住,一起出工收工。在高速发展的中国,他以最缓慢的方式记录了一条中国式道路的诞生。

        速度之恋

        “削平山岭修大道,跨越江河架宏桥。”2010年3月,当张赞波走到项目部门口时,看到了这幅豪气冲天的对联。

        原湖南省高速公路管理局局长冯伟林曾为“速度症候群”下了定义:只要谁超他的车,他就会立即反超。尽管道路两旁不时闪过限速牌,但他顾不了那么多。在别的时候,他总是落在别人后面,现在是在高速公路上,他再也不愿落在人后。

        张赞波佩服这个官员精辟地描绘出了高速公路的特点,更无心插柳地呈现了当代中国人的某种特质:迷恋速度,速度至上。

        在强调速度至上的工地上,也有缓慢推进的项目。烈日下,60岁的老何脱掉上衣,露出干瘪的身躯,满身排骨。他和儿子小何一起挥舞着铁镐,一寸寸地往地底刨进,为现代化的高速公路大桥打桩。他们是比机器更廉价的劳动力。

        挖桩不仅辛苦,而且危机四伏。有一天,小何一镐刨到一块石头,手中的铁镐被震得往后反弹,他还来不及感受虎口的疼痛,一股粘稠的泥石流马上从石块下喷涌而出向周围蔓延。

        这个变故对于老何一家意味着危险,对于项目部来说却是喜事一桩,因为这牵涉到工程界一个公开的秘密“工程变更”。有变更,就可以申请增加施工费用。在中国,很多工程如果单凭中标时的标价,施工方是不赚钱的,要靠施工后不断申请变更来盈利。在项目部,张赞波看到一份文件上明确写着:“想方设法多做变更,创造最佳效益。”

        博弈之旅

        为了修建一条高速公路,要移走的不仅是树木、庙宇、房屋,更是人们的生活。

        2010年10月9日,二三十个“打手”手持一二米长的砍刀,在光天化日之下冲进工地,见人砍人,见车砸车。这个听起来像黑帮电影中的火拼场景,就发生在张赞波所在的项目部。砍人的受雇于当地公路局,矛盾缘起于利益的转移和分配。溆怀高速与原有的省道并行,一旦建成,将显著降低省道的重要性,而两者又隶属于不同的管理机构,两家平级单位龃龉不断,最终酿成了“10·9事件”。

        在政府的协调下,双方选择“私了”。如同这个时代好多魔幻现实的曲折故事一样,金钱最终为此剧画上了句号。张赞波好奇地问项目部的孟总,给受伤民工的巨额赔偿金究竟出自何处?“那还不是国家买单!”

        滚滚洪流

        张赞波在工地匍匐三年多,就是希望为这一段历史做见证。制片人希望他剪辑成以一个人物为主的线性故事,他拒绝了:“我拍的原本就是群像。”

        “在一个人人被裹挟其中的高速发展的时代里,似乎总是难以逃离某种惨痛的命运。”张赞波不忌讳表达情感和立场,但他否认自己抵制发展,“我自身也是从发展中间受益的人。我来自农村,来自最底层,我经历过那种日子,吃一根香蕉都很不容易,一次只舍得吃一小截,包好第二天再吃一点。我不是反对发展,但是这种发展要有均衡性,不是一味地发展。我不是医生,我无法治疗这个现象,但是我希望呈现出来,让那些有能力、有权力的,能起到决策作用的人看到这些问题,让这个发展更好。”

        拍摄结束后,张赞波依然努力跟工人们保持紧密的联系。不过,好多工人离开工地后就消失在人群中,仿佛从来没有存在过。

        (《看天下》2015年第35期 沈佳音)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