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2月15日 星期二

    给方言传承一个宽松的空间

    《 文摘报 》( 2015年12月15日   06 版)

        近期,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研究员刘震,在鹿鸣书店做了一次学术讲座。这个讲座的特别之处,不在于主题是玄妙深奥的“印度学”,而是主讲人刘震全程用上海方言开讲。

        在刘震看来,这次尝试是为了纠正一种流行的观点:普通话适用于正式严肃的场合,方言只能用来说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情,他试图用母语传播学术。

        一些人之所以粗暴对待方言、母语,就是因为本身缺乏对文化传统的了解。方言发音、用词、语法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比如说,普通话中已经全面消失的“入声字”,还大量保存在吴、粤等南方方言中。不了解“入声字”、不了解平仄、音韵,就很难深入理解中国古诗词神韵。

        再比如,日语汉字的发音保存了大量“入声字”,掌握南方方言的人,很容易发现其中的窍门。所以,方言不仅是一种乡愁,更是一项技能,方言本身就是解读中华文化传承、对外交流的一把钥匙。就像刘震所说,中国方言地区很早就对孩子进行“双语教育”了,除了英语,方言同样是孩子的一项技能。

        方言与普通话,母语与通用标准语之间,不应是“谁吃掉谁”的问题,而是多样共存、促进文化多样繁荣。比如,唐代的大诗人杜甫,就专门按当时吴语的音韵平仄,写过“吴体诗”,使唐诗开出了一朵“方言之花”。今年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繁花》,就是用上海方言写成的。

        语言是保存和发展人类有形和无形遗产的最有力的工具。各种促进母语传播运动,不仅有助于语言的多样化和多语种的教育,而且能够提高对全世界各语言和文化传统的认识。

        (《东方早报》12.4 沈彬)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