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2月12日 星期六

    2℃,为何成为地球“安全线”

    《 文摘报 》( 2015年12月12日   03 版)

        巴黎气候大会的重要目标就是控制碳排放,确保地球升温不超过工业革命前2℃。科学家认为,如果不能在2100年前将全球平均温度升幅控制在2℃以内,全球发生极端气候事件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那么,到底是谁为世界画了“2℃”这条红线?

        经济学家提出气温红线

        上世纪70年代,民众对于“气候变化”的认识还不够充分,那时经济学家威廉·诺德霍斯就意识到,气候变暖可能会使地球发生重大变化。诺德霍斯首次提出2℃概念,他表示,地球平均气温如果比前工业化时代超出2℃,会让气候变化超出人类控制的极限。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主推2℃概念的变成了欧洲科学家。在他们看来,2℃并非绝对的“安全阀”,只要升温超过1℃,就可能带来剧烈和不可预测的影响,导致广泛的生态系统受损。但要把全球升温控制在1℃已经为时过晚,因此他们提出了2℃的限值。这个考虑,完全是从实际需要出发,而非科学研究出发的。

        1994年,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主任汉斯·约阿希姆向时任德国环境部长默克尔展示了人类对气候变化的“容忍窗口”。两年后,默克尔在欧盟部长会议上说服其他代表认可2℃升温控制目标,这是2℃概念首次进入政治领域。

        温控目标是妥协结果

        即使有共识,2℃目标依然争议不断。

        一些岛国强调,全球气温增幅控制目标为什么是2℃,而不是1.5℃?

        美国“气候中心”组织11月8日宣布,假如全球温度上升2℃,海平面将上升4.7米;假如上升4℃,海平面上升幅度则要翻一番,达到9.4米,气候“灾民”人数达到6亿。

        既然1.5℃目标更能保护小岛国,气候大会为何不将气温控制目标调低一点呢?答案是资金投入。去年世界银行一份报告称,1.5℃目标虽然可以显著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但会比2℃目标增加超过50%的投入。

        实现2℃目标难一蹴而就

        此次巴黎气候大会吸取了以前的教训,采取了自下而上的方式,即让各国在开会之前就准备自愿减排的目标和方案。目前把所有已提交自主减排方案国家的减排目标都加起来,可能最终还是会令全球平均气温升高2.7℃到3℃。

        自下而上的方式即使达成不了2℃目标,至少可以先建立一种减排机制。毕竟2℃是到世纪末的温控目标,而目前的谈判主要针对2020到2030年。到了2030年后,随着技术进步,科技发展,及一系列政策制度的实施,人类还有很多的机会可以实现2℃目标。

        (《新京报》12.6 金煜)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