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落江南园林的历史,有一个遥远的朝代是绕不过去的,那就是六朝。建都于南京的六朝,已不再具有秦汉雄吞万里的现实与气势。江南人口密度大,新的人文情趣正在形成,体现在园林上,有着由大到小、由粗犷到精致、由豪富到雅游的变化。
苏州园林:文人趣味与归隐文化
15世纪初,永乐大帝把都城北迁,给了苏州一个崛起的机会,也使得苏州成为南方风雅的渊薮。明中叶后,昆曲盛行于江南,它与诗词书画一起,汇成园林的文脉。
昆曲的骨子里,一是雅,二是糯。有时,曲境就是园景,而园景又通曲境。中国人看景,往往带着自己的审美感情,一个园林的建筑物,看起来是物质的,其实更是精神的。“芳草有情,斜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楼。”这句词中,最精彩的是一个“人”字。由此,园林的格局,不光因了情感,更由于人格、风骨的因素,成为士大夫精神的一种依托与延伸。
苏州园林的最大特点,是纯属私家,不沾皇气。其核心是归隐文化的影响。园子的主人,或是当官者被贬,或是当权者下野,或是年长者告老还乡。一般地讲,古时为官者一有文化,二不缺钱。山林野趣,是古人最向往的。
早期的苏州园林不是一次完成的,往往是园子的主人在“基本建设”刚搞完的时候,就把一些文人雅士请来把脉,饮酒赋诗、题匾撰联,好的主意便融到往下造的亭台楼阁中去了。
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的苏州拙政园,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该园最大的特点是以水为主,整个园林建筑仿佛浮于水面。加上木映花承,在不同境界中产生不同的艺术情趣,如春日繁花丽日,夏日蕉廊,秋日红蓼芦塘,冬日梅影雪月,无不四时宜人,创造出处处有情、面面生诗、含蓄曲折、余味无尽的人间仙境,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
扬州园林:接待功能与盐商文化
与苏州园林的私密性相比,扬州园林的特点,主要是它的“接待功能”。
扬州的园林,当初都是有钱的富商建的。腰包肥满的盐商,好宴游、逐古董、兴园林、狎优伶,不乏醉生梦死。据说,当时康熙、乾隆皇帝下江南,地方政府不堪承受其巨额的费用开支,还需要盐商们凑份子加以解决。
不过,要商人掏银子,也不是那么容易,钱用在皇帝身上,总要得点实惠。比如,捐个官做做,哪怕弄个虚衔也好。于是,在园林的设计上,与文人士子的想法完全不同。豪华,必须豪华。皇上一高兴,随口给个“候补知府”之类,蛮有可能。因此,高敞华丽、错彩镂金,那也是必须的。
商人们并非不要“诗情画意”,文人的意见,比如扬州八怪之类,也不是不听。大凡造园,必有清客在侧,所谓清客,其类不一,不但有文人、画家,应该还有笛师、曲师、山师等。不过,富商们大抵来自徽州一代,梦里故园,家山历历,绝对不是江南的小桥流水。那些入园的诗文与书画,与苏州的吴门派比,硬朗、豪放、沉厚,慢慢地,这些都变成了扬州园林的风格。
扬州本地,并无太湖石,但盐商们有的是船,叠石所用的石材,用载盐的大船,一路浩浩荡荡,近则取于镇江、苏州、宜兴一带,远则运自宣城、徽州、灵璧、河口等地,更有少量奇峰异石,从西南边陲万里迢迢弄来。由此,扬州园林素以“叠石胜”,其中突出的个案,以雄伟而论,当推个园。个园的石师工匠们分别选用褐黄石、太湖石、雪石和状如竹笋的石笋,叠成四组假山,表现春夏秋冬四季景色,称为四季假山,让天下游客兴叹不已。
(《光明日报》11.20 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