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2月03日 星期四

    被误读的朱熹

    《 文摘报 》( 2015年12月03日   06 版)

        今年是朱子诞辰885周年。

        朱子(1130-1200年),即朱熹,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理学家,他重新校注儒学经典,编纂《四书集注》,将北宋四大理学名家的学说择其精华辑录成《近思录》,创立了新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但是,他的学说后来成为官方哲学,一些言论被统治者利用,成为禁锢人性的工具,朱子也因此受到一些负面的评价。长期以来,他的价值没有被大家认识。

        “存天理,灭人欲”,这是对朱子产生误解最多的一句话,说他禁欲主义,泯灭人性。正确解读这句话,关键在于对“人欲”的定义,朱子的意思是指“过度的欲望”,儒家向来认为人的欲望需要节制,认为无限膨胀的欲望一定会带来可怕的后果。他讲这话还有一个背景,就是当时官场贪污严重,让官员要限制过度的欲望。他的理论不但不错,今天还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朱子确实反对女子丧夫后改嫁,但他只是针对士大夫阶层,并非对所有的人;此外,他有非常深的社会用心,因为宋代经济虽然发达,但没有社会保障体系,女子改嫁后,留下公婆和孩子没人抚养,整个家庭就会陷入困境,造成社会问题。所以,朱子在做地方官的时候明确规定,寡妇可以改嫁,但绝不可以带走夫家的财产。这个思想从理学代表人物程颢和程颐而来,但理学从没有强迫人不能改嫁,在宋代也并不歧视再嫁妇,大家熟知的就有李清照改嫁张汝舟、唐婉再嫁赵士诚,程颐自己的妹妹也改嫁。

        朱熹的思想在他去世后成了一种严苛的道德标准,尤其明代以后,朱子思想被引向极端,这也是他被误解的重要原因。

        (《新民晚报》11.21 朱杰人 姜燕)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