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1月28日 星期六

    机器人会抢走谁的“饭碗”

    《 文摘报 》( 2015年11月28日   01 版)

        在讨论机器人或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时,人们往往把机器人和人对立起来。其实,当人类和机器能够实现一种相互促进的生态模式,岂不是能够更好地完成社会工作的优化组合。

      19世纪初的一天,英国诺丁汉郡一处荒原上人群越聚越多。他们衣着褴褛,面色愤怒,在一位情绪激昂的演讲者带领下,拿着锄头和锤子奔向附近工厂,要砸毁那些不久前刚刚安装的机械纺织机……第一次工业革命期间,手摇纺织工就以这样的方式对待技术革新。

      如今,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又把人类放在科技进步的门槛上。

        重体力劳动者最“危险”

      在大型制造业工厂中,机器人不再是科幻小说的概念,已逐步在重体力劳动及对精准度要求较高的领域开始取代人类。当电视编辑制作汽车工业短片时,机械手臂组装车辆的场景早就成为“标准画面”。不仅是外表酷炫的机械手臂或机器人,人工智能其实早就渗透进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银行可以通过人工语音,识别客户的真伪;广告公司通过人工智能,分析客户群体特征;城市管理机构使用人工智能,规划交通和建筑布局。

      而若要回答当下什么样的工作在人工智能时代最容易被取代,则必须要先了解人工智能有哪些优势。首先,作为一种技术革新,人工智能带来的是低成本和高效率。其次,人工智能更为精准。再次,人工智能开拓了新的领域,如智能导航、大数据分析等。

      基于这些特征,第一个受到机器人冲击的行业就是大型制造业和重体力劳动。例如,中国某些著名的代工工厂,往往雇用大量的工人在流水线上三班轮换完成一些程序化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将是机器人出现后最先受到威胁的。现在,那些曾经被垢病因生产流程单调枯燥而把工人变成“机器人”的产业已经真的开始使用机器人,效率和成本完胜人工。

        替代收银员、司机……甚至记者

      程序化的工作同样易受机器冲击。在人工智能已经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人机对话的时代,政府办事机构、银行柜员、企业客服等领域的工作正逐步实现自动化。

      人工智能开创的新领域,也在淘汰着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如无接触支付技术的出现,就让超市收银员等工作变得岌岌可危;自动驾驶技术的完善,也可能让司机这个行业发生危机;GPS和智能导航,也早就让纸质地图出版社的日子难过了起来。

      在新一轮“人机大战”中,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博弈,不仅在不少领域挑战人类原本的专利,还在新的领域“大包大揽”。照这种趋势下去,或许在几十年后,类似于本文这样的文章也会由人工智能程序代工。事实上,不少新闻机构也在尝试用程序撰写稿件,在金融信息、财经分析等领域,人工智能不仅比记者速度快,还极少会出现低级错误。

        “富含思想”的职业难以取代

      今年11月,美国俄克拉何马大学英文系教授、著名的中文诗歌译者和编辑石江山,在新西兰首都惠灵顿国家图书馆的一次演讲中提到数码时代的翻译。石江山说,文学译者要跟原作者就作品的含义反复沟通交流,对文字进行多遍翻译、打磨和修改,但这些试图诠释作品真实意义的努力并不会出现在读者眼中。读者只能依赖最终的翻译文本去了解大意,而不能透过翻译的过程了解作品透露的思想。

      即便人工智能发展到能够准确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也很难把文学艺术蕴含的思想完整地展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工智能不仅没有取代人类的可能,反而是人类为自己开发的一种有趣的辅助工具,填补了人类的弱点还放大了人类的创造性。

      “人机共生”才能完成社会优化

      著名诗人拜伦的女儿洛夫伦斯是早期“分析机械”的专家。她与20世纪著名的“计算机之父”图灵有一段跨越时空的论辩。洛夫伦斯认为,机器只能按照预先设定的程序工作,不能够独立思考;图灵则认为“洛夫伦斯之辩”不对,人类能够设计出“智能机器”。

      如今,没有人能够对这段论辩给出一个结论。尖端的人工智能发展的确已经开发出具有初步学习能力的机器,但科技人员试图模仿人脑设计电脑的努力似乎还是在原地踏步。

      人工智能专家斯图亚特·罗塞尔和彼得·诺维格就曾说:“要知道,人类所有神经元和突触都能在同时间一起运作,时下常见的电脑却只有一颗或少数几颗中央处理器而已。”

      就像石江山在数码时代所做的翻译革新一样,技术人员正在尝试的是一种让人工智能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发展的“人机共生”模式。例如,IBM公司生产的医学机器人“华生”在面对病人时,可以依据症状把可能性展现给医生,而医生可以凭借专业才能更好地做出判断,试图凭借人工智能帮助医生提升工作效率。

      在讨论机器人或人工智能会不会取代人类的工作时,人们往往把机器人和人对立起来,去分析机器人能不能独立完成所有人类能够完成的事情。但当人类和机器能够实现一种相互促进的生态模式,岂不是能够更好地完成社会工作的优化组合?

        机器人不是人类的“潘多拉魔盒”

      如今,当我们回过头探讨工业革命时,对于这些工人的同情集中在对资本主义原始财富积累的批判,而不是指责机器。同样,在新科技时代,要讨论的是如何顺应科技的发展,引导社会组织结构在新时代平稳过渡。

      人类无法像计算机那样检索海量数据,也不能像工厂里的机械手臂那样强壮精准,但人类可以编写程序、制造机器人,也可以在机器帮助下创造性地推动新的社会需求,延续艺术和哲学创作。当机器把人类从例行工作中解脱出来,人类就拥有更大的可能向那些需要创造力、沟通能力的领域进军。

      机器人是人类的造物,而不是人类的“潘多拉魔盒”。

      (《国际先驱导报》11.27-12.3 宿亮)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