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双11”疯狂抢购后,天猫交易额达912亿元。天量成交额能挤出多少水分?到底催生了多少真实的消费需求?
年年透支年年买 “本来想不出缺什么,可临到跟前,手机上各种优惠促销,价格都比平时便宜得多,忍不住就买买买,最后算下来账单9000多元。”网购达人秦女士说。在朋友圈中,各种“双11”的反省很是热闹:“去年囤的花王尿不湿,今年还没用完呢。”“猫砂半价促销,一气儿要了50袋,收货才知道家里真堆不下,白送一半给了同事。”“今年收房,去年就闭眼囤货,最后马桶孔距完全不对,窗帘太长得现裁……”
一天卖出一年的货 “把小半年甚至一年的销量,通过大促销浓缩到了一天。全年下来销售业绩也没涨太多。”一位疲惫的商家告诉记者,高度集中的订单让他忙到“吐血”,但不参与已经不可能,大批消费者已经养成了“双11”突击购买的习惯,平时怎么促销也觉得不是底价。
有多少真实的消费需求 商品消费按照弹性可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按需购买的产品,如家具、洗护用品等,消费弹性很小,如果消费者习惯“买足一年的量”,那么肯定透支未来的销售,这样的促销模式对于“扩内需”并无好处;另一种是有弹性的商品,比如手机、首饰、衣服等,充分挖掘这类商品的消费能力,将是“扩内需”的关键。从电商们公布的数据看,今年“双11”期间手机、食品都成为销售热点。
(《北京日报》11.16 孙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