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地科学考察,关系着全球变化和人类未来,同时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科技水平在国际舞台的展现。“雪龙号”政委王硕仁,亲历了15次南极考察,5次北极考察。
南极有三“极”
一是“寒极”,它是地球上最冷的大陆。二是“风极”,最大风速可达每秒100米,是12级台风风速的3倍多。三是“旱极”。南极空气中的水分直接凝结成冰,所以比撒哈拉沙漠还要干。考察站上,火灾是最危险的灾难之一。一旦着火,根本没法扑灭。
南极几乎没有细菌和病毒,所以人很少感冒。在没有污染的地方呆长了,回国以后,人的免疫力变差,容易生病,比如嗓子干,鼻子痒,第一个星期一般会感冒一次。如果在南极越冬,回来后,人一般先要保护隔离一段时间。
在南极,企鹅聚集的地方,一般都是非常好的场所。因为它们是这里的主人,知道哪里适合避风御寒。现在条约规定,人类不能惊扰和占据企鹅聚集地,所以站点不会直接建在企鹅岛上。
穿越“魔鬼西风带”
“雪龙号”是最高级别的抗冰船,它离真正的破冰船还有一定差距。其破冰能力局限在处理1.2米的冰层+20厘米的浮雪。超过1米的冰层,需要来回开,以此撞冰。
上海开到南极需1个月,船只必须经过西风带。西风带的风浪特别大,很恐怖。一个大浪能把船完全盖住,人直接被掀翻到地板上。“雪龙号”里的东西都是固定住的,但仍然没用,桌子依然会动,人可能摔伤。这时候,驾驶员必须握紧操舵仪,顶着浪开。人感觉非常难受,一个大浪掀起几米高,人像失重一样,被甩上去再掉下来。最长的一次,我们顶浪开了6天。
到了南极,瞬间风平浪静。但是南极冰层很厚,有时遇到4米厚的冰,也必须往前冲,因为作业时间只有夏季的两个月。有时冲撞一次只能前进1米,反复做仍成效不大,再加上南极的强紫外线和雪光反射,人的内心几乎崩溃。此时开船,是对意志力的极大考验。
极地考察是拿命在搏
中国离北极相对近,上海开船前往北极,10天左右就到。
为了更好地考察北极,我国在冰岛购买了3000多亩陆地并建立了极光观测站。由于北极的冰在融化,陆地越来越少,北极熊虽然会游泳,但是海里没有它的食物。现在出现北极熊袭人事件,也是因为它们的生存空间不断被挤压,只能慢慢向人类靠近。
对考察队来说,北极熊是巨大的威胁,它一掌就能把人打飞。人类扎营,北极熊闻到味道便会靠近,因此需要专门的防熊人员,在雪地里拿着望远镜观望。但熊是白的,很难辨认。
有一次,“雪龙号”离考察站只有几公里,在船上我们发现3只北极熊正大摇大摆地靠近考察站。所有人吓了一跳,拿枪空打。但北极熊不怕枪声。最后紧急组装了直升机,直升机升空的气流终于吓跑了北极熊。
极地探险十分危险。几千米厚的冰盖上,隐藏着无数看不见的缝隙,很多国家的探险队员都曾掉入冰缝。有一次,我们一位队友开着雪地车,从冰缝掉进海里,好在他比较机灵,海中逃生,然而在零下20C°的环境下,仍然冻僵了。幸好他离船只有100米,我们把他救起来,用人体的热量捂暖,终于得救。
可以说,极地考察是拿命在搏。在极地冰盖,人类迈出的每一步,都在文明史上留下一个足迹,但也有可能就是人生的最后一步。
(《解放日报》11.9 王硕仁口述 龚丹韵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