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1月07日 星期六

    两岸对话如何走到了2.5时代

    《 文摘报 》( 2015年11月07日   05 版)

      两岸关系走到今天,经历了一系列的“数字时代”:以民间接洽破冰,缔造“汪辜会谈”的1.0时代;以党派接触继后,“胡连会”“胡萧会”埋下官方接触的伏笔,被称为2.0时代;而此次两岸官员零距离接触的“张王会面”,被台湾《经济日报》称为两岸接触的2.5时代。

        隐秘的第三方外交

      1950年和1955年,美国先后提出“台湾地位未定论”和“台湾问题国际化”,都遭到蒋介石拒绝。1955年2月14日,蒋对中外记者说:“在四千余年的中国历史上,虽间有卖国贼勾结敌寇叛乱之事,但中华民族不久终归于一统。”消息传到北京,毛泽东评论,蒋不想分裂中国,不想成为千古罪人。双方默契配合,破坏了美国“两个中国”的阴谋。

      双方虽都希望和平统一,却苦于无法沟通,只好求助于两边都说得上话、且立场中立的中间人。上世纪50年代中期,蒋经国找到了1949年后居住香港的曹聚仁。曹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入门弟子,与鲁迅也交往密切。

      1956年7月,曹聚仁到达北京,面见毛泽东和周恩来。周提出“第三次国共合作”,表示“只要政权统一,其他问题都可以坐下来共同商量安排”。 

      此后,曹聚仁多次往返于大陆与台湾之间。每次到大陆,毛、周都与他秘谈。曹返回香港后转道台湾,又与蒋氏父子见面,转告中共的意见。

      到上世纪60年代初,双方已建立初步的信任。大陆提出的“一纲四目”统一框架,也基本被蒋所接受。

      但是不久,“文革”爆发,蒋介石慈溪老家被红卫兵破坏,蒋得信后顿生疑窦,中断了与大陆的联系。1972年,两岸特使曹聚仁驾鹤西去。 

      此后,双方多次努力恢复联系,均未果。1975年,蒋介石通过秘密渠道邀请毛泽东到台湾访问。彼时,毛、周已是重病缠身,毛希望邓小平作为代表赴台,尽快实现“三通”。台湾方面闻讯十分欣喜,可惜还没来得及执行,蒋介石就在1975年4月5日去世。

        民间接触破冰

      1987年11月,台湾宣布开放台湾人到大陆探亲,结束了两岸40年人员不往来的局面。一时间,台湾媒体上满是两岸同胞白发相拥、涕泪横流的报道。这样的“人情牌”有力推动了两岸打破僵局。

      1990年9月,两岸的红十字会签署《金门协议》。虽然内容只涉及遣返偷渡人员,但双方对该协议的官方认可,开辟了官方授权民间机构商谈的途径。两个月后,台湾当局决定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1年3月正式挂牌,其身份是民间团体,但半官方性质有目共睹。1991年12月,大陆紧随其后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亦为官方授意的民间团体。“两会”的成立目的明确,很快成为两岸接触的先谴兵。

      传为佳话的“汪辜会谈”开始前,“两会”在1992年进行接触和准备,达成“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核心认同,即“九二共识”。这个由民间团体达成的共识,在随后的20多年中被两岸多次当作解决纠纷的原则。

      1993年4月,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和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见面。两人握手的一刻被称为两岸关系的“历史坐标”,台媒称其为“官方授意、民间形式”的制度性商谈。

      汪、辜二人1998年再次会面。当时的大背景由“李登辉康奈尔之旅、两岸密使、司马辽太郎事件、96年台海飞弹危机、修宪冻省、李宋分裂等大事件交错形成”。“汪辜会谈”成了摊牌大会,“结果以次年7月的‘两国论’收场,两岸关系进入断裂恶斗时期”。

      2008年6月,新任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应海协会之邀北上,在北京与海协会新任会长陈云林会面,续上了中断近10年的“两会”会谈。2012年9月,江丙坤离职,香港《大公报》赞他“功成身退”。

      2013年6月,新任海协会会长陈德铭和海基会董事长林中森在上海进行首次“陈林会谈”。台湾《经济日报》称,即使两岸的高层会面也无法替代“两会”的作用。

        党派接触探路

      2005年夏天,一个台湾代表团的到来,让整个北京城沸腾。

      时任国民党主席连战,虽是台湾地区在野党领袖,但当他的手和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的手握在一起时,两岸人士还是激动不已,因为国共两党中断了60年的对话,终于重新开启。两岸媒体纷纷在报道中提及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两次国共合作,史今交映,引来无数唏嘘。

      2008年,台湾地区“大选”使国民党重新上位。《大公报》称,“国民党重新上台时,两岸关系已停滞近10年,正是‘百废待兴’。”4月,当选“总统”马英九的副手萧万长在博鳌论坛与胡锦涛会面。两人互称“萧先生”“胡先生”,避开了称呼职位的尴尬。萧万长以“两岸共同市场基金会董事长”的身份参加博鳌论坛,但无法掩盖他是台湾地区副领导人的事实。这次会面被视为1949年以来,两岸最高层的直接会谈。

        当局直接对话

      王郁琦此次成了首个访问大陆并与大陆官员正式会谈的台湾官员。台湾国民党原“中常委”邱毅认为,“张王会”是两岸接触从浅水区进入深水区的开端。

      高层接触也带动了其他领域的接近。据台湾TVBS电视台报道,2009年,台湾驻中东地区某非邦交国的代表突然接到中国大使的邀请,到中国使馆做客吃饭。这位代表急忙向台湾“外交部”打报告,台湾方面则因此事改变了外交人员在海外对大陆同行的行为规范,决定“改为采用开放方向”。台媒评论,这是两岸官员往来的又一个重要突破。

      台湾前“外长”欧鸿炼曾对媒体大谈“外交休兵”,解禁两岸“外交官”的社交接触,“除了大陆的大使馆和官舍设限之外,其他在一般社交场合上见面、餐叙等,都以不回避为原则”。

      在两蒋时代,台湾外交人员遇上大陆同行时,按规定应“唱响反共歌曲”。后来稍微变通,台湾前“外长”、当过多年驻美代表的程建人告诉台湾东森新闻网,遇到大陆外交官,“互把对方当空气”,他驻外的最后几年,有时双方会稍微点头致意。

      如今,两岸官方终于从隔空致意的“史前”时代,渐渐走到了执手相谈的2.5时代。

      (《青年参考》2014.2.19 张慧)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