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习总书记赞美的作家

    《 文摘报 》( 2015年10月31日   06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中,谈到人民需要文艺,文艺需要人民时,特别提到了作家柳青,并对他“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的生活实践与创作追求给予高度的评价。作家如何做人,如何为文,柳青给人们上了极为生动的一课,也为同行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

        自1948年雪苇发表评论《种谷记》的文章,到1978年柳青因病逝世,作为作家的柳青,被人们评说了30年;自1978年逝世到21世纪的今天,作为故人的柳青,被人们怀念了37年。

        柳青从事文学写作之后,经历了不同阶段的锻磨与历练,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38年到延安和1943年从文艺机关下乡担任乡文书时期的锻炼与“转变”。这种直接地置身基层,深入地接触实际,让柳青完成了长篇小说《种谷记》的写作。柳青认为,做人是首要的,作文是做人的自然延伸;生活的态度是首要的,创作的姿态是建立在生活的态度基础之上的。因此,他自1952年5月到陕西省长安县皇甫村安家落户,举家深入,义无反顾,一下去就是14年,一直到“文革”挨整和身体患病。

        落户皇甫村的14年,与其说是柳青作为作家深入生活的14年,不如说是柳青有意地“去作家化”,自觉自愿地融入农民的14年。在这14年中,柳青是真心实意地去做一个基层工作者,乃至一个普通农民的。

        14年不打折扣的农家生活,促成了柳青的成功转型,也造就了经典作品《创业史》。得悉柳青因身患重病而难以完成《创业史》第一卷之后的写作,曾经是作品人物原型之一的董廷芝老书记深情地说道:“希望他好好养病,能把四部书都写出来。别人写,写不成他那样的。”

        柳青一再说他的《创业史》,表面上写的是农村的合作化运动,实际上是写农民走进新时代之后,对于公有制、国家化的认识与接受的过程。换句话说,也即从私有到公有,从“小我”到“大我”的心理变迁与精神成长。

        从梁生宝、郭振山、高增福、改霞等,到梁三老汉、郭世福、郭士杰等,都是这一历史巨变进程中不同阶层人们的典型代表,他们以各自的自然反应和精神变异,既体现着旧时代农人的蜕变与新时代农人的成长,也折射着社会主义新农村艰难前行的某些侧影。

        扎根皇甫村的14年,柳青除去创作《创业史》第一卷和第二卷之外,还写作了一些关于耕蓄饲养的经验总结与发展农业生产的建议文章,如《耕蓄饲养管理三字经》《建议改变陕北的土地经营方针》等。这些实用性文字向人们表明,柳青是始终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替他们着想,为他们代言的。把这些实用性文章和《创业史》放在一起来阅读和考量,我们更可以见出柳青作为一个现实介入者、生活实践者的殷殷之怀、拳拳之心。

        置身人民,属于人民,为人民造影,为人民代言,真真正正做到“身入”“心入”“情入”的三位一体,这是柳青在为人和为文的人生历程中一直践行并始终不渝的,这也是柳青提供给我们最为重要的经验,最可宝贵的财富。

        (《光明日报》10.23 白烨)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