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10月15日 星期四

    有戏没戏,一听便知

    《 文摘报 》( 2015年10月15日   05 版)

        日前,在上海连续举行了两场话剧新剧本朗读会。没有舞台布景,没有灯光设计,不表现导演意图,也不开展舞台表演——就是朗读者或坐或站,手捧剧本朗读。

        戏剧界的专家学者认为,剧场性和文学性,是一部优秀戏剧剧本必须具备的两方面,而建立朗读推介制,能够让听者同时对这两者产生深切感受,是戏剧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也理应成为戏剧创作生产过程中的重要一环。

        关于剧本朗读,戏剧界有一段佳话:以前老舍每写一部戏,都要亲自为北京人艺的演员朗读。一个剧本读下来要好几个小时,他却一气呵成,把各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感情方式、生活习惯等都演绎一遍,连人艺最好的演员都大为佩服。老艺术家朱旭就曾经有过这样的描述:听老舍读剧本如畅饮甘露。

        “所有剧本都是为了上演。而朗读正是一种对剧本质量和演出效果的试验性的预排活动。”上海戏剧学院教授荣广润说。在他看来,当朗读者以角色的情感和口吻来朗读剧本时,听者能够获得比单纯地看剧本更直观的戏剧感受。换句话说,有戏没戏,一听便知。

        当下的国内戏剧界,戏剧的文学性正日渐缺失,出现了大量一味依靠肢体和多媒体的戏剧作品。受这一认识的影响,戏剧界正在出现编剧流失的趋势,具有深厚文学底蕴的剧本也越来越少。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不少专家学者对新剧本朗读寄予厚望。

        (《文汇报》10.11 邵岭)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