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9月29日 星期二

    君子愈多,则社会愈良

    《 文摘报 》( 2015年09月29日   06 版)

        1916年12月28日,梅光迪给胡适一封回信,信中主要阐述社会改良问题,提出“改良社会,先须改良个人”。他习惯性地谈到中国文化传统,说:“吾国文化之目的,在养成君子。”“君子愈多,则社会愈良。”

        写这封信时,梅光迪正在哈佛大学就读,而胡适正在哥伦比亚大学忙着编他的新诗集,并希望梅光迪为他作序。梅光迪用三条理由谢绝了胡适的请求。他说:“(一)迪现实未敢谈诗,因未研究也;(二)序文者乃‘谀墓’之类,安容反对家置喙?(三)迪全无名誉声势,作序无补。”

        读这封信可以比较清楚地感受到梅光迪的文化追求,同时又能较真切地感受到其性格与为人。

        胡、梅这两个安徽老乡,大约相识在1908—1909年的上海。胡、梅两人因白话文之争,在现代文化史上造成一学术公案,那是1916年以后的事,而在此前,两人却是惺惺相惜的一对君子,生死相托的一对挚友。

        在一般人心目中,梅光迪是一个守旧的知识分子,因为他反对白话文,后来又创办了与新文化运动相对立的《学衡》杂志,还曾被鲁迅嘲笑为“梅光之迪、宁古之塔”。但仅因反对白话文就被视为“保守”,因为提倡新人文主义(这是《学衡》的主旨)就被称作“反动”,显然是有失公允的。如果立足他的文章、他的日记、他给胡适的书信的文本,则又可以得出几乎不同的结论。可以肯定地说,他是一个十分有主见、抱着极高文化理想的现代知识分子,相当前卫。同时,他又是一个仁义礼智信的君子,一个性情耿介的狂狷之士。

        刚去美国之初,他对留学生中许多现象颇不能容忍。在1911年感恩节后二日(约11月27日)给胡适的信中写道:“吾国人游学此邦者,皆以习国文、讲国语为耻,甚至彼此信札往来,非蟹行之书不足重,真大惑也!”

        看见留学生一来到异国他乡,立刻剥去中装而改穿“异服”,整日里聚会谈天、逛街游玩,他竟在给胡适的另一封信中谈到:“欲作文鼓吹停止官费留学。以吾国派官费留学美国已五六十年,实无一个人才也。”

        他的这种感受,与鲁迅刚到日本,在东京上野的公园,看见清国留学生的做派所发生的感慨,如出一辙。

        梅光迪对别人是这种感受,别人对他的感受也就好不到哪里去。1911年9月30日,他给胡适写信说:“迪学无根底,又无良师益友,近一二年始稍知为学之方,每有思想议论,自谓差能拔于流俗,然以此不容于同侪,多有目迪为迂腐病况者。”“迪稍有几本中籍,国人见之诧为异事,无不暗中笑骂者。书痴、老学究之名词盖已数闻不一闻矣。”

        如果说梅光迪守旧,应该是守的“道德之旧”。但他所守的“道德”到底是否陈旧,是否需要淘汰,迄今看来,尚无法定论。他在给胡适的一封信中说:“一国之立,必有其特出文明方可贵。”“吾人道德文明本不让人,乃以无物质文明,不远三万里而来卑辞厚颜以请教于彼,无聊极矣!”“吾人处孔教衰颓之日,须以复兴之责加诸身,善读善解尤须善行;不然,以国势之不振,归咎于孔教,从而弃之,而卑辞厚颜以迎方兴之外教,有血气之男子不为也;要使枯树生花,死灰生火,乃为豪耳。”

        中国自古将“道德”与“文章”并称,为文在其次,核心在道德。1911年三月朔日(农历三月初一),他在与胡适探讨文章的一封信中说:“文以人重”,建议胡适“以文、岳二公为师,不必求以文传而文自传也。”因是,在另一封信(1911年10月8日,此时已到美国)中对胡适回护程、朱而诋毁习斋(颜习斋),大不以为然,提出:“吾人论古当问其人之有功德于吾民与否,不当问其学问之纯驳。”为颜、李(李卓吾)辩护,推崇“视思明,听思聪”。

        在1911年11月27日那封信中,他说:“我辈莫大责任在传播祖国学术于海外,能使白人直接读我之书,知我有如此伟大灿烂之学术,其轻我之心当一变而为重我之心,而我数千年来之圣哲亦当与彼皙种名人并著于世,祖国之大光荣莫过于是。”

        在到美国半年后,他拟定了省克法十八条,并写信告诉了胡适:第一条,起居有时;第二条,饮食有节;第三条,处事有序;第四条,立志必为天下第一等人,文章、经史、政治、哲学,必须成家;第五条,勤学;第六条,敦品,应对进退、仪容动作、交际然诺,皆不可忽;第七条,主敬,出门如见大宾,入门如承大祭,不愧于屋漏;第八条,乐天,和平闲逸,有潇洒出尘之致,不以世俗毁誉得失分其心;第九条,寡欲,洗心涤虑,思无邪;第十条,坚苦,勇往凌厉,百折不回;第十一条,习劳,多运动操作;第十二条,谨细,事事留心,视思明,听思聪,察言观色;第十三条,谦让;第十四条,慎言,戒妄言恶言,不臧否人物;第十五条,择交;第十六条,爱人;第十七条,惜阴;第十八条,节用。

        显然,这十八条都是养成中国传统意义上正人君子的要件,同时,也是针对自身弱点和坏习惯所上的“紧箍咒”。

        1945年12月27日,梅光迪因心脏病逝世于贵阳医学院,享年56岁。在人生的最后,尤可见一个人的道德品性。1945年2月14日,农历新年,同事小孩来贺新年。梅光迪在当日日记中写道:“小儿来拜年,惜未赏钱。”愧疚之情溢于言表。3月3日,忽然想起自己的家世渊源来,颇有慎终追远之情怀。他写道:“翻阅明史宣城县志及宛陵诗集,予常觉宣城历代名人不少。而梅氏一姓之名人,在宣城又首屈一指。故以后宣城梅氏之子孙,无论侨居何地,总须保存其宣城籍贯。”

        3月14日,又记道:“每念乡贤,不觉神驰。予常谓爱人类必先爱国,爱国必先爱乡,爱乡必先爱家,爱家必先爱身。由小及大,由近及远,而后一事乃有所着手。”

        斯人已逝。回味六十乃至八十多年前的一言一行,不难想象其气度,其精神。他在1913年给胡适的一封信中说:“吾辈书札往来,当以逆耳之言之多寡定交情之深浅。”

        “以逆耳之言之多寡定交情之深浅”——显然,这是君子之道。但在当时,乃至日后漫长的岁月,证明此道难以行得通。梅不仅因此屡屡开罪于胡适,还因坚持己见,在新文化运动中,被划到保守主义者一途了。

        (《文汇报》9.22 书同)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