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默默无闻的启蒙师点燃了文学大师幼时的文学心灯。
“你是个什么东西?我一眼把你望到底!”这是少年梁实秋在课堂上被老师叱骂的话。老师姓徐,脾气大,学生给他起一绰号:“徐老虎”。
徐老师虽凶,但极敬业,他自己选辑教材,刻成蜡版,油印分发给学生。内容有古文,有白话,新旧兼收,这在当时是很开通的做法。梁实秋从心里喜欢国文,虽然有点怕徐老师。
徐老师之“凶”,还表现于批改作文上。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他是不用的,提起笔来,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后,所余无几。
梁实秋初次遭此斧削,很觉灰心。这时,徐老师一改凶相,在办公室很耐心地对他解释:“你拿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梁实秋细一揣摩,果然如此。小小梁实秋由埋怨而钦服,及至成名后仍念念不忘:“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这位老师的教诲。”
陆文夫童年的老师几乎是慈父。老师姓秦,乡间塾师。陆文夫原名陆纪贵,老师嫌缺少文气,给他取了现在的名。陆文夫聪明好学,在蒙童中被老师另眼相看,秦老师到外面饭馆也要带上他。
秦老师并不逼他死读章句,除了经史,也教他吟诗填词,习字作画,并允许他看闲书。秦老师桌上有许多不属于课本之类的书,其中还有小说。傍晚散学后,陆文夫便可翻看。秦老师兴致一来,爱和他神侃,讨论书中的故事,臧否人物的忠奸,师生之间,无拘无束。
陈未冬是金庸上小学时的班主任,教国文,也教历史。一次上历史课,讲到鸦片战争,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他边讲边悲愤不已,情绪激动,突然掩面失声,金庸和同学们也都跟着哭了。
金庸功课好,作文出色,陈老师十分赏识他。金庸喜读课外书,尤爱古典小说,但那时社会还很保守,《红楼梦》《水浒传》被视为诲淫诲盗,在班上,陈老师唯独允许金庸一人看。
陈未冬还让金庸跟他一起编校刊。金庸从组稿到修改、誊清,干得不知疲倦,小小校刊办得有声有色。金庸一生笔耕不辍,倾力办报,大约正得益于这初始的锤炼。
(《羊城晚报》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