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9月15日 星期二

    “未富先懒”与劳动观念式微

    《 文摘报 》( 2015年09月15日   06 版)

        一个“未富先老”的社会必定是一个缺乏年轻人的社会,而如果本就紧缺的年轻人中还出现了“未富先懒”的倾向,这个日趋老龄化乃至高龄化的社会还能自我维系吗?

        当下中国的“未富先懒”现象在整个社会层面上都有表现。真正原因是有一条重要的价值观念,越来越成为稀缺资源,那就是“劳动观念”。自古以来,劳动就不仅是谋生手段,也是生活本身,更是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价值观。新中国成立之后,与社会主义“按劳分配”原则相呼应,劳动成为光荣的代名词。在过去职业底层工作的劳动者,不论掏粪的,还是扛货的,都可以成为劳动模范,接受万众敬仰,甚至成为领导干部。劳动的地位不仅在于劳动的物质产出,更在于劳动的精神内涵,劳动者之所以得到尊重,在于劳动本身具有“超越性”。

        真要维持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提高个人对社会而言有产出的劳动积极性,我们就必须重新认识劳动和劳动观念。当不知道怎么富裕起来的宝马车主在乱扔垃圾之后,辱骂对他提出劝告的环卫工;当家长普遍将当普通工人作为恐吓孩子不好好学习可能遭遇的“悲惨人生”之参照物;当工会评选劳模都有意选择“高尚职业”和“财富成功者”,以反映新时代劳模“高大上”的时候,再来批评“未富先懒”,只能让人觉得虚伪!

        “未富先懒”根本上不是个人现象,而是社会现象。只要大的格局不出现变化,个人对劳动的厌弃将始终难以消除,“未富先懒”不断加剧的趋势将难以扭转。既然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劳动,那么总有一天,劳动者的稀缺将迫使社会重新认识劳动,不仅在观念上,更在利益和地位上,尊重劳动,维护劳动。人们有理由期待,这一天将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和劳动人口数量下降而日益迫近。

        (《探索与争鸣》2015年第8期 顾骏)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