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蓝生于1921年,两岁时随父母移居哈尔滨。儿时记忆最深的是滑爬犁。1931年,举世震惊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于蓝随家人由沈阳逃离至张家口,这次逃难经历让10岁的于蓝第一次看到了国破家亡的惨景。1937年,于蓝一家在北平重新安定下来,可是好景不长,“七·七”事变爆发,北平沦陷。
延安的艺术岁月
1938年,于蓝等十几名热血青年在党派遣的一支部队的护送下,穿越封锁线,经历近两个月的艰难跋涉,到达了陕北延安。她在日记本上写下了终生难忘的日子:1938年10月24日。于蓝至今还记得当年渡黄河时的情景:他们坐在两条大木船上,与数匹骡马在汹涌澎湃的黄河激流中“飞渡”,惊心动魄,真正体验了《黄河大合唱》中描写的壮烈情景……
延安的岁月中,于蓝先后在抗大、女大学习。后来,她成为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实验话剧团演员,参与了那个时期党领导的所有文艺活动,在几部重要的话剧,如《一二·九》《火》《日出》《带枪的人》《佃户》《中秋》以及根据契诃夫小说改编的《求婚》中,出任主演或担当重要角色。于蓝的名字在延河岸边开始被人熟知……
于蓝的银幕生涯是从1948年拍摄故事影片《白衣战士》开始的,那是她第一次知道“开麦拉”(摄影机),也是她第一次担任女主角——一位战火硝烟中的医疗队女护士的形象。之后,迎来新中国的诞生,她又主演了故事影片《翠岗红旗》。
定情延河边
提起田方的名字,也许有人感到陌生,然而提到电影《英雄儿女》中的那个有着深邃目光的我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几乎无人不晓。他比于蓝早到延安几个月,表现出色,先后演出了《日出》《佃户》《带枪的人》等话剧。
于蓝1938年到达延安时,只有17岁。经过两年的学习锻炼,组织上调她到鲁艺实验话剧团,开始了演员的生涯。
1940年一个“春风吹遍了坦平的原野”的日子,爱情之神也在悄悄来临。当时,一个老大姐想把于蓝的同事赵路介绍给田方,可田方说他的心上人是于蓝,于蓝也早就对田方有好感。于是,当年的11月7日,苏联十月革命纪念日,他们在延河边的窑洞里举行了简朴、热烈的婚礼,一对革命情侣走到了一起。
1974年8月27日,田方因病去世,留给她苦苦的思念至今已整整40年了!侄女于海丹说,40年来每逢大姑父的生辰和忌日,大姑都要去八宝山革命公墓看望他。每年两次,风雨无阻,从未断过!儿子田新新、田壮壮等家人陪了大姑40年,从未断过。大姑把一束小花放在田方的遗像前,含泪喃喃自语,相信天国的他一定能听到。
(《北京日报》8.25 李培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