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English
  • 时政
  • 国际
  • 时评
  • 理论
  • 文化
  • 科技
  • 教育
  • 经济
  • 生活
  • 法治
  • 军事
  • 卫生
  • 健康
  • 女人
  • 文娱
  • 电视
  • 图片
  • 科普
  • 光明报系
  • 更多>>
  • 报 纸
    杂 志
    文摘报 2015年09月08日 星期二

    特殊老年群体生存现状调查

    《 文摘报 》( 2015年09月08日   02 版)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2亿老年人口,遍布中国城乡。“银发浪潮”裹挟下的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一老年人口大国。本该含饴弄孙,乐享天伦,但对于一些特殊的老年群体而言,生活却充满艰辛。他们处在“中国式养老”中最寂寞、最脆弱、最需要被照亮的角落。

        农村留守老人:与狗相伴,只求子女常回家

        自老伴6年前去世后,四川省宜宾市85岁的李松权老人便常年与一只大黄狗相伴,儿女们都在外地打工。“我的生活很简单,没事就去村里转转,跟老朋友摆摆龙门阵打打麻将。”老人一开口,露出仅剩的两颗门牙。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守着土地、老屋,成了他风烛残年里执拗的信仰。“我哪都不会去!只希望孩子常回家看看,希望他们在外面过得好。”

        城市空巢老人:生活无忧,孤独常伴左右

        每逢节假日,76岁的吉林省长春市市民林爱琴就盼望着孩子们能回家团聚。“我把所有房间的灯都打开,把电视声音也开得很大,自己跟自己说话,隔两个小时关一个房间的灯,好像孩子们真的回来了一样。”失去丈夫多年的林爱琴说。

        “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发出如此感叹,如今依然是对“中国式养老”的严峻拷问。

        失独老人:老无所依,还要忍受精神煎熬

        在云南省安宁市八街街道,4万多居民里就有失独家庭25户。失独村民吴清泉的女儿早年因医疗事故去世,老两口的生活基本上围绕着电视,“也想过收养,但家里条件不算好,害怕收养的孩子长大以后抱怨我们”。

        失独老人是“中国式养老”所面对的另一个日渐庞大、急需关爱的特殊群体。承受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的悲痛后,还要在风烛残年中备受煎熬。

        失能老人:要有尊严地活下去

        在河北保定市金秋老年公寓,80岁的刘庭华老人因脑血栓,生活不能自理,今年5月,他被儿子刘欣送到了这里,“我怕有人说:父母养你这么大,这么疼你,老了竟然被送进养老院,不管了?”刘欣坦言,“把我爸送来养老院,还是我儿子劝的我,他说住养老院是大势所趋。现在想明白了,的确是住养老院好”。

        目前我国养老机构平均能为每千名老人提供床位27张,一些困难家庭老人只能“望床兴叹”。

        候鸟老人:儿女在外闯,父母跟着“漂”

        “为了照顾孙子,我去上海生活了10年。”72岁的李淑莲说,等孙子和外孙陆续上幼儿园和小学后,她“逃似的”回到了东北,回家后亲友都认不出她了。对李淑莲来说,远不止是生活上的水土不服,“我在上海没有朋友,觉得很孤独”。

        【编后】:“中国式养老”离不开“家”

        社会高速发展,家庭结构变迁,让“养儿防老”的观念受到挑战,更让“父母在,不远游”的传统打破,然而“家”是中国人最牢固的亲情纽带,也依然是中国社会基本的构成单元。

        求解“中国式养老”还离不开国情,虽然历史欠账和准备不足需要时间来化解,但老人们没有太多的时间等待。当务之急,是在有限的物质条件下给老人们创造出最合理的养老环境,把“家”还给老人。

        (《新华每日电讯》8.28 史竞男 朱基钗 齐雷杰 陈灏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日报版权所有